李軍榮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25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發病率約為10%[1]。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日益受到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重視。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原因多樣,其中醫源性感染為發病原因之一。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在手術過程中將子宮內膜種植他處,并且由于子宮內膜有很強的細胞浸潤性、增殖性及分泌性,一旦受激素的影響可繼續增殖而引發臨床癥狀。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生在卵巢、宮骶韌帶、宮頸等盆腔內器官,而異位在會陰部位則非常少見。近年來,我中心收治1例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誤診為肛瘺的患者,現將該病例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患者,女,33歲,因“肛周反復腫痛1個月”于2010年3月12日門診以“肛瘺”收入院。既往體健,2年前足月順產一女嬰,生產中行側切手術。入院查體:體溫(T)36.4℃,心率(P)79次/min,呼吸(R)18 次/min,血壓(BP)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鞏膜無黃染,頸軟,兩側頸靜脈無怒張,兩肺呼吸音清,兩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界無擴大,心率79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部平軟,無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緣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專科檢查提示:會陰體左側可見側切手術瘢痕,肛周截石位1點距肛緣3 cm可見皮膚隆起,未見明顯破潰口,蹲位檢未見肛內腫物脫出。指診可及1點位皮下條索向肛緣延伸,對應齒線1點位可及凹陷,有壓痛,指套無血染。門診查心電圖、胸片、腹部彩超、血常規、尿常規、生化全項、凝血機制均無異常。直腸腔內彩超提示肛管旁左前位可見一個索條狀低回聲,大小約2.7 cm×0.6 cm,形態規則,邊界欠清晰,向相應齒線延伸。壓迫未見液體慣性運動。電子乙狀結腸鏡提示肛管可見肥大肛乳頭,內痔Ⅰ期,充血Ⅱ度。排除手術禁忌后于骶麻下擬行肛瘺切開掛線術。術中在截石位1點距肛門3 cm皮膚隆起處切開,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切至皮下索條處,探查皮下索條組織內有黑青色質韌組織,向肛緣方向延伸,將其切開后可見少量黑色不透明液體流出,切取部分組織送病理檢查,回報為:結締組織慢性炎,間質可見腺上皮,部分上皮呈輕度非典型增生。結合患者有側切手術史,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性大,繼續探查,纖維化索條組織于肛緣處向前方會陰體延伸至陰道后壁,與肛門不相通,未累及肛門括約肌,將殘存黑色索條組織完整切除,仔細止血,油紗壓迫止血。術后給予每日傷口換藥理療,術后3周傷口愈合出院。隨訪2年無復發。
肛瘺為肛腸科常見疾病之一。是指肛管或直腸下段同肛門周圍皮膚之間或鄰近組織、器官之間,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通道。臨床表現為肛周的反復腫痛及破潰。肛瘺一般由內口、瘺管、外口3部分組成。內口及外口間常可觸及條索狀瘺管。肛瘺多與化膿性大汗腺炎、骶尾部竇道疾病等做鑒別,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誤診為肛瘺并不常見。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婦科疾病中較為常見,其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點是:①臨床癥狀、體征與疾病的嚴重性不成比例;②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廣泛,形態多樣;③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嚴重浸潤性,粘連嚴重且廣泛;④子宮內膜異位癥有激素依賴性,容易復發[2]。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子宮內膜細胞種植、化生、直接擴散及血管、淋巴管轉移有關。發生在盆腔、腹腔以外的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較低,協和醫院王含必等[3]報道為0.32%,因此在臨床上經常被忽視。會陰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較為少見,目前認為其可能由于子宮內膜細胞蛻膜化后在會陰切口種植所致。有研究報道[4],位于l7號染色體長臂25位(17q25)的存活基因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有關。
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早期診斷時需注意詢問臨床病史[5-6],如是否生育,分娩時是否有陰道側切或陰道撕裂史,會陰瘢痕處是否有痛性結節,與月經周期是否相關。如患者為育齡婦女,分娩時有陰道側切史或陰道撕裂史,會陰瘢痕處呈現與月經周期相關的周期性腫痛包塊,體檢發現此實性痛性結節部位臨近會陰瘢痕,呈無波動性,可早期診斷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并盡早治療。
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法有多種,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手術切凈標準為至少切除病灶外0.5~1.0 cm的組織。術前對肛門括約肌的受累程度予以準確評估,將有助于病灶的完整切除及減少復發。肛門彩色高頻多普勒超聲(360°7~10 MHz)示病灶呈低回聲,中心呈強回聲,及可對肛門括約肌的受累程度進行評價,這有助于診斷及鑒別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7-8],便于手術方式的選擇及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合并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因此應做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以除外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方式的選擇視患者情況而定。如為年輕患者,可給予完整病灶切除;如年齡大、近絕經的婦女,可給予緊鄰病灶切除或不完全病灶切除,以免損傷肛門括約肌后發生大便失禁,同時術后輔助給予藥物治療。目前內美通、三苯氧胺、丹那唑、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是常用的有效治療藥物,但存在較大的毒副反應[9],并且停用激素類藥物后病情容易復發,療效短暫。如術前檢查示病灶較大,有肛門括約肌受累情況,可使用激素類藥物縮小病灶,利于術中完整切除;術后使用激素類藥物可減少復發。
因此,對于會陰內膜異位癥應充分引起肛腸外科醫師的注意。特別是肛瘺的患者,對于已婚產后的婦女,應詳細詢問其生產方式,有無肛周周期性疼痛且與月經周期的關系。術前應行直腸腔內超聲檢查,了解肛周索條與括約肌的關系,以便制訂明確的手術方案,同時術前、術后請婦產科醫師會診,參與評估患者的治療方案。
[1] 樂杰.婦產科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9.
[2] 武秋林,曾芳玲,曾曉琴,等.廣州市職業婦女圍絕經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1):3.
[3]王含必,朱蘭,郎景和,等.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30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7,87(17):1181-1183.
[4]Tarkowski R,Kotarski J,Polak G,et al.Expression of the survivin gene in the scar endometriosis and in normal human endometrlum [J].Ginekol Pol,2001,72(1):1539-1542.
[5]張惠文.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22-23.
[6]耿俐.會陰部子宮內膜異位癥10例治療體會[J].中華現代婦產科學雜志,2005,2(8):60-61.
[7]Adamo V,Di Natale W,Meola C,et al.Endometriosis in an episiotomy scar:a case report[J].Chir Ital,2004,56(1):735-738.
[8]Wu YC,Tsui KH,Hung JH,et a1.High-frequency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ic appearance and microvascular flow velocity in recurrent SCar endometriosis[J].Ulasound Obstet Gynecol,2003,21(2):96-97.
[9]江雪芳,田豐蓮,趙慶國,等.圍絕經期婦女飲食習慣與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醫學,2004,11(6):109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