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宛廷 廖逸茹 文赟 謝慧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以及娛樂產業的發展,不寐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有關調查[1],全球有近30%的人有睡眠困難,45.5%的中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國外大多數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 ,每年大約有 33 %的人出現過睡眠障礙 ,有 17 %的人為嚴重失眠,失眠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2]。可見,不寐已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將從肝、血的角度,探討肝與不寐的相關性。
1.1不寐
不寐是指經常性的睡眠時間減少,或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淺而易醒,甚或徹夜不眠的表現。中醫對不寐的認識,早在《難經》就有其病名記載。歷代醫家對其各有獨到的見解、各有發揮。在《內經》中被稱為“不得臥”、“臥不安”、“目不瞑”、“不得眠”、“臥不得安”、“夜不瞑”等。“不寐”最早見載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書將本病稱為“不臥”、“不得臥”和“不能臥”。
1.2肝的生理
肝為“血海”,“血之府庫”,“血室”。《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有“肝體陰而用陽”的學說。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惡抑郁,性剛,主動主升。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肝藏血。
《四圣心源·婦人解》:“木性喜達, 木氣條達, 故經脈流行, 不至結郁。”《血證論》:“肝屬木, 木氣沖和條達, 不致郁遏, 則血脈得暢。”肝氣的正常疏泄,保證了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及血液在脈管中循行的通暢。“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液,灌溉一身,無所不及,故凡七竅之靈,以致滋臟腑,安神魂,無非血用也。”(《景岳全書·不寐》)。 《靈樞·平人絕谷》云:“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血液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可以濡養自身,陰陽平衡。故肝藏血功能的正常維持了氣血的正常運行,使人氣血和調,精力充沛,心境平和,神魂安寧。
1.3“人臥則血歸于肝”的思考
“人臥則血歸于肝” 出自《素問·五藏生成》,臥即為睡眠。王冰注釋在《 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進一步注釋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藏有“血海”,“血之府庫”,“血室”之稱。血液下注,內藏于肝,寄居血海。此外,筆者認為“血歸于肝則人臥”。即肝藏血也是人臥的重要保障。
人臥則陰血得以歸于肝,故陽入于陰則寐。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血者,神氣也。寐者,神返舍,息歸根之謂。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血歸于肝,故神得以安,神安則寐。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肝藏血,血舍魂。故血歸于肝,肝體柔和,魂有所藏。簡言之,臥則血歸于肝,真陰精血足,陰陽相交,神安其室,魂有所舍,乃能安寐。
李智[3]認為,臥時血歸于肝是人體營衛機制運行結果,也是維持內臟尤其是肝生理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張磊[4]認為,長期不寐,暗耗人體的精神氣血,機體難以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石冠卿[4]認為,時常熬夜,陰血暗耗,使肝無所藏,陰不制陽,虛火上擾心神而不寐。梁學軍等[5]的研究結果表明, 失眠癥患者存在有軀體化、焦慮、抑郁、恐懼、強迫、 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和精神病性癥狀等多種心理障礙, 而這些障礙從中醫的角度分析, 也多屬于肝氣郁結。肝為將軍之官,體陰而用陽。長期不時臥,血不歸于肝,肝體失養,肝的體陰用陽功能紊亂,導致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表現為不寐及一系列的伴隨癥狀。若肝失疏泄,則可能形成肝郁氣亂,郁而化火,痰熱內郁,肝郁血瘀,肝火旺盛等證候,從而加重不寐的發生。若肝不藏血,則可能出現肝陰血虛,肝虛邪擾的證候,導致不寐。下文將分別予以詳細敘述。
《醫方辯難大成》云:“氣血之亂皆能令人寤寐之失度者也”。肝郁不舒,氣機失調,氣血不和,心神不寧,甚或氣郁化火上炎,魂魄飛揚,而致不寐,可伴見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或煩躁不寧。《素問·刺熱論》云:“肝熱病者….熱爭而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臥。”《癥因脈治》曰: 肝火不得臥之因……肝主藏血,陽火擾動血室,則夜臥不寧矣。肝火旺盛,虛煩不寐,可伴見氣逆血壅,血液妄行而成離經之血。《血證論 臥寐》中說:“肝經有痰,擾其魂而不得寐” 《景岳全書·卷十八·不寐》云:“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熱致不眠者多矣”,肝膽痰熱內郁,證見不寐同時,可有痰濁上蒙清竅,閉阻頭目,情志躁狂、神昏、頭目眩暈等癥狀。
《血證論·評釋》云:“肝血虛,則虛煩不眠,骨蒸夢遺”,“陽氣盛則瞋目”,肝陰血虧虛,陽無所制,陰虛陽亢,陽盛則寤。正如《類證治裁》云:“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肝藏血,血舍魂”,肝喜潤而惡燥,潤則肝體柔和,肝魂內藏,若肝臟陰血虧虛,陽浮于外, 魂不入肝, 則不寐。《普濟本事方·卷一》論述了肝經血虛,魂不首舍,影響心神不安而發生不寐的病機。《雜病源流犀濁·不寐源流》中認為有由肝虛而邪氣襲者,必至魂不守舍,故人臥則不寐。《普濟本事方·卷一》論述不寐的病因說“平人肝不受邪, 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 魂不得歸, 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肝虛邪擾,疏泄失常,氣機失調百病叢生。“肝受血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血不足,目失濡養,則視物不清,故可伴見目昏、目澀;肝主筋,在體合爪甲,若肝血不足經脈失養,可以出現肢體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爪甲不榮。
《知醫必辨》中曰: 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抑或延及他臟,久病而生克所致,惟肝一病常延及他臟,五臟之病,肝氣居多。“故肝常病及它臟,出現肝脾不和、肝火犯肺、肝腎陰虛等。正如《醫學真傳》云”陰陽交會于坤土,太陰土虛,陰陽不歸,則不能睡;木火刑金,氣機升降失常,可致不寐;肝為腎之子,得真水以涵濡,得真氣以制伏,久病及腎,陰虛陽亢而不寐難怪古云肝為賊臟。“氣的運行有序賴肝之疏泄有常,五臟的正常運行賴于肝的氣機疏泄均衡,經脈通暢,營衛運行和調,寐而有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失疏泄,易乘脾伐胃,使脾虛運化無權。故不寐基礎上可以伴見食欲不振,乏力,身體疲憊。
綜上,不臥則血不歸于肝,肝藏失養,肝體陰用陽功能紊亂,肝失疏泄、肝不藏血,可以形成肝郁氣亂、郁而化火、痰熱內郁、肝郁血瘀、肝火旺盛、肝陰血虛、肝虛邪擾等證候,這些變化反過來可以加重不寐的發生。
不寐是當今社會亞健康的重要因素。長期不寐可致精血暗耗,氣機失常,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其中以肝臟所受影響最大。反之,肝臟失健,體陰用陽不能,肝失疏泄,肝不藏血,陰陽失交,神魂失舍,離散飛揚,最終可以導致不寐,并且伴見多種不適癥狀。可見,不寐與肝功能失常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筆者從“人臥則血歸于肝”入手,分析肝與不寐的發生的相關性,并分為多個肝相關證型進行辨證論述,為臨床從肝治療不寐提供思路。
[1] 趙忠新,黃繼忠. 臨床睡眠障礙學[M]. 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 121.
[2] Rosekind M R. J clin psychiatry ,1992 ,52(supple) :4 - 6.
[3] 李智,淺析“人臥則血歸于肝”,中國中醫藥,2010,8(9):
[4] 湯宇,《失眠對證自療》,人民軍醫出版社.
[5] 梁學軍,戴光明,鄭健,等.綜合醫院心理門診失眠癥患者認知心理分析.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8,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