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輝,郝悠悠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良種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基本生產資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載體,是農作物產量增加、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種類豐富的內在條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是農業生產的母體[1]。種子科技水平代表農業科技水平,誰搶占種子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農業競爭的主動權[2]。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種業科學發展,把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農產品競爭力,開拓農產品國內國際市場,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種子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基礎產業。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發展,2011年2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問題。2011年4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文件)。2011年5月9日國務院在長沙召開《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就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面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各項工作進行部署。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重點提出要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明確農作物種業的重要地位。這一切無疑為現代農作物種業提供了發展契機。深刻剖析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形勢,正確認識種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011]8號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糧食生產“八連增”,良種作為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種子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種子加工能力增強,種子企業的整體實力增強,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積累了較好的基礎[2~4]。一是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農作物品種改良中心、農業科研院校以及種子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二是選育了一大批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農作物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廣泛應用,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據2011年中國農業信息網資料顯示,我國良種覆蓋率已達到96%,為農作物產量提升和品質改善提供了保障;三是主要農作物的雜交種子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雜交油菜等全部實現加工精選、品牌包裝和商品銷售,市場上商品種子供應率提高到60%以上;四是種子企業實現育繁推銷一體化比例不斷提高。中國種子網2011年資料顯示,從2001到2010年一體化企業增加了80多家,種業公司前50強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了30%以上;五是形成了以《種子法》為核心的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政事企全面分開,市場監管強化,種子市場規范有序,種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國外種業企業逐步進入我國,并呈加速擴張之勢,投資主體實力日漸雄厚,投資范圍不斷拓展,投資環節逐漸延伸,投資形式多種多樣。目前,世界上70多家主要種子企業已在中國注冊,年種子銷售量已經達到1 700多萬公斤[1,2]。國外種業進入,在豐富國內品種資源、帶來先進的育種技術和營銷管理理念的同時,對民族種業和國家糧食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8]。國外種子企業以其優良的品種性狀、先進的營銷模式和配套的技術服務開始迅速占領國內種子市場,民族種業的發展空間變小。據中國種子網2010年資料顯示,以先玉335為代表的國外玉米品種已經占到國內玉米面積的9%,進口甜菜、向日葵和瓜菜種子分別占國內相應作物種植面積的95%,65%和10%。另外,國外跨國公司在轉基因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等方面具有世界領先地位,貯備了占絕對優勢的技術成果,中國農作物傳統的育種優勢逐步削弱,國內品種選育的積極性因此受到影響,民族種業面臨嚴重威脅[14~17]。與此同時,國外品種在國內農作物種子市場的份額快速增加,極有可能造成市場壟斷,將我國糧食生產的源頭控制在其手中,會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潛在威脅。
在耕地等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我國要實現糧食自給率95%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給率40%以上,棉糖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和蔬菜穩定供應的目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良種作為農業科技的載體是發展現代農業最重要的內因。目前我國良種在科技對農業增產貢獻率中所占比例僅為43%,而發達國家普遍在60%以上,國內種業的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5]。已育成并在生產上推廣的品種的抗逆性不適應當前氣候變暖、病蟲多發、天氣異常環境變化的發展趨勢;像棉花、油菜等主要農作物推廣品種不適于機械化作業,種子活力、發芽勢、健康度低于國外種子,無法滿足單粒播種和精量播種的需要。調查顯示,國內玉米種子的發芽率一般在85%,而先鋒公司的先玉335玉米種子發芽率在92%以上,相差7%,使得國內種子與國外種子競爭處于劣勢。另外,國內種子企業存在銷售網絡不全,種植農戶的信息資料欠缺,配套技術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18]。
中國種業發展起步較晚,雖然經歷了“四自一輔”、“四化一供”和“市場化”三個發展階段,但仍處于市場化初級階段,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8~11]。
(1)種業科技創新相對薄弱,后勁不足。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研究發展中長期存在科研分工不明確,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品種選育集成度低,成果評價及轉化機制不完善,品種選育目標與生產實際相脫節,突破性品種少,產量上徘徊不前,遺傳基礎單一,低水平重復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大投入。
(2)生產上品種多亂雜,主導品種不突出。自《種子法》實施以來,已通過國家和地方審定推廣的農作物品種有上萬個,但在生產上有一定種植面積的品種不到4 000個;品種名稱混亂,存在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的問題;主導品種不突出、優良品種增產潛力難以發揮,影響了科學選種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3)種子企業多、小、散,缺乏競爭力。據中國種子網信息,截至2010年7月,全國有種子經營企業9 282家,其中絕大多數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中,種業企業僅25家,只占總數(934家)的2.68%,企業競爭力不強,市場份額低。有研究報告[23]指出,2009年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0.8%;2010年,我國種業前50強的市場份額合計約為30%,而美國的孟山都和杜邦先鋒兩家企業就占據國內玉米種子市場60%以上的份額;我國90多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品種研發投入共6億多元人民幣,而孟山都年研發投入近10億美元。
(4)種子市場秩序有待規范,侵權違法問題突出[19]。2010年種子執法年市場檢查結果顯示,被查企業中約1/3存在套牌侵權違法行為,農作物雜交制種優勢區搶購套購問題突出。種子市場秩序混亂,嚴重侵害了守法企業的權益,也損害了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有待進一步規范。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民族種業健康發展的瓶頸,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嚴重制約種子產業的升級。
2011年4月1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農作物種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指明了現代種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種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充分說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問題。國發[2011]8號文件明確了包括強化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完善種子儲備調控制度、嚴格品種審定、保護強化市場監督管理、加強農作物種業國際合作交流等九項重點任務,充分體現協同發展、全面推進的科學發展理念。各省(區、市)政府相繼制定了本省(區、市)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這些文件的精神通過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農作物種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的確立,種子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種子企業通過改制從農業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脫離,許多非農企業和民營工商資本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非農資金的進入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大大提高了種子企業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18,26]。通過對上市公司報表統計分析顯示,10家成功上市的種子企業,通過股市募集資金超過65億元。據調查顯示,我國的股份制種子企業的股份組成,非農資金所占的比例超過了70%,如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向中國種子集團公司注入資金9億多元,幫助進行品種研發和兼并重組,表明國內種業正在快速吸收轉化國外種業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良種供應能力和種業實力有了明顯提升,種子市場價值增長到500多億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2]。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種質資源大國,擁有39萬多份種質資源;種業創新體系健全,構建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農作物品種改良中心、農業科研院校以及種子企業自主研發中心為主體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擁有以袁隆平院士等為代表的由10多萬名高級專業人才組成科技創新團隊,種業科研力量雄厚;主要農作物的育種水平較高,超級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世界領先,擁有雜交水稻、雜交油菜、雜交玉米、雜交棉花和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為代表的先進的育種技術;成長了以隆平高科和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研發實力“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完善了以《種子法》為核心的種子法律法規體系和市場發育進程快速推進等,奠定了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厚實基礎。
國發[2011]8號文件提出,加大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科研單位重點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新等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商業化育種重點由企業承擔,同時支持科研單位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科研單位集中精力打基礎,種子企業千方百計做育種,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與此同時,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國發[2011]8號文件出臺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針對當前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將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促進種業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推動我國農作物現代種業快速發展,還面臨一些挑戰。
國內長期以來建立的育種體系(育種平臺)是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農作物品種改良中心、農業科研院所的創新平臺為主體組建而成,其歷史悠久、人才隊伍集中、科研條件具備、科技資源厚實、成果斐然、創新能力強,引領了中國育種科技水平[25]。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院所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將受到種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科研人才缺乏,研究條件有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必將嚴重影響國有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導致種業科技創新水平下降,同時也可能導致種子企業舉步維艱,即要建平臺、又要引進人才、還要買品種,使種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省部級以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點開展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重點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應用技術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而商業化育種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以企業為主體。明確的分工使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與科學創新思維的發散性、自由性、奔放性和開拓性如何適應,怎樣體現生產的需要是科技進步最大的推動力等問題均有可能出現,再加上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而原始創新在高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限,加上企業注重經濟效益屬性,很可能出現利用生產上少數幾個親本配來配去,造成遺傳基礎單一、同質品種增多,育種水平整體下降,種業科技創新面臨挑戰。
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向商業化育種的主體轉變,可能會使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由于經費來源及渠道發生變化,維持經費得不到保障,優秀人才和優勢資源流失,成果轉化難以體現效益等問題的出現,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而陷入困境。高等科研院所的部分研究人員也有可能因為研究內容與生產實際應用脫節,研究成果難以轉化,個人價值難以體現等挫傷了積極性。科技資源的流動還會帶來成果知識產權的爭議等問題。
國內種子企業絕大部分創新基礎薄弱,自主研發能力弱,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要建立自主的商業化育種研發機構面臨著即要買設施設備建平臺,又要引進高水平育種人才,還要購買原始創新品種材料,負擔加重、投資風險增大[27]。
另外,明確的分工還有可能使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難以對接,產學研結合會因為聯系的紐帶“品種”、“人才”出現問題而難以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有可能出現不協調等。
“十二五”是中國種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民族種業快速成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認真領會和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精神,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將工作落到實處,種子企業和科研部門緊密配合,產學研協同發展,形成科研分工合理、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就一定能夠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在國際種子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使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國際化,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1]佟屏亞.中國種業形勢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通訊,2009,(10):5 -7.
[2]曲國良,吳占文,孫 強.我國種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1,(13):359.
[3]張 偉,車 路,董 岳,等.我國種子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180.
[4]李心巖.種子產業化問題及發展策略[J].農業科技通訊,2007,(5):25.
[5]左慧忠.我國種子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09,(5):10.
[6]徐青松,駢耀斌.我國良種產業化研究現狀淺析[J].中國種業,2006,(7):9 -10.
[7]李小梅,霍學喜.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現狀及策略[J].中國種業,2008,(2):7 -9.
[8]趙 剛,林源園.我國種子產業發展遭遇嚴重挑戰[J]. 創新科技,2009,(6):14-16.
[9]張曉梅.種子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08,(6):13 -14.
[10]劉汝敏,錢富華.種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世界,2007,(1):8.
[11]仇 真.當前種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措施[J].種子世界,2012,(1):16.
[12]丁海嵐,張雪平,劉學軍.國內農業科研單位實行種子產業化的關鍵點探討[J].中國種業,2007,(8):8-10.
[13]畢玉昆.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種子企業健康發展[J].中國種業,2008,(5):31-32.
[14]楊治斌.中美種子產業的若干比較與思考[J].北京農業,2007,(1):11 -15.
[15]霍學喜.國外種子產業發展特征及其管理體制分析[J]. 科技導報,2002,(3):50.
[16]江覃德.世界種業發展趨勢與我國種業發展對策[J].種子科技,2005,(3):125 -127.
[17]陳志簧,李春壽.發達國家種業現狀及對中國水稻種子產業化發展的啟示[J].中國稻米,2004,(1):48-49.
[18]張永強,秦智偉.種子產業化是推進農業基礎建設的關鍵[J]. 種子世界,2008,(6):21.
[19]周紅軍,曹凱歌,汪國蓮,等.加強種子管理促進種子產業可持續發展[J].種子科技,2007,(6):24-25.
[20]刑海軍.對加強種子管理工作的探討[J].種子世界,2007,(5):12.
[21]王立華,劉 敏,趙心忠.種子產業化經營的實踐與啟示[J].種子科技,2006,(6):36-38.
[22]張 偉,汪寶卿,劉開昌,等.新形勢下我國種業發展的措施[J]. 現代農業科技,2011,(24):344-345.
[23]孫永朋,王美青,徐 萍,等.開放背景下中國種業后發優勢與戰略[J].中國種業,2011,(2):8-11.
[24]柴 瑋.我國種業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種業,2010,(6):9 -11.
[25]張世煌.種業新政以后科研單位和小企業的改革方向[J]. 中國農業信息,2011,(6):3.
[26]鄭風田.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種業發展之路[J].農家參謀,2011,(5):6 -7.
[27]趙秀珍,常 斌,郭俊超.種業企業風險的種類和規避風險的方法[J].中國種業,2009,(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