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華 王蘭 王麗霞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液中斷,引起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壞死。AMI是冠心病的最嚴重類型,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國心肌梗死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1],特別是在發病后24 h內,死亡率為最高,約有1/3~1/2的AMI患者在住院前死亡。WHO資料顯示,全球冠心病患者已達到1.6億,其發病的死亡率在逐年增加,是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和生活質量的一種心身疾病[2]。AMI起病急,急性期病情重、變化快、并發癥多,在面對應激時患者極易出現一系列心理反應。AMI患者的心理反應和應對過程與疾病的預后及遠期生活質量密切相關[3~5]。本文旨在探討心肌梗死先兆癥狀的發生規律及預防對策。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0年在本院就診的門診和住院心肌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1)典型臨床表現和癥狀;(2)特征性心電圖;(3)血清酶學改變。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27~87歲。前壁AMI 21例,前間壁AMI 20例,下壁AMI 17例,后壁AMI 2例。
1.2 方法 采取自編量表,采用問卷(包括與患者交談)和查病歷資料的形式進行。問卷或交談內容是:發病前你有什么不適或癥狀?發病時的心理反應?
2.1 心肌梗死先兆癥狀調查其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季節、心理反應。結果顯示:冬季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病高發季節,有顯著的季節規律性,與其它季節的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發病性別上,以男性為多見,這與飲食結構(如飲酒)有一定的關系,男女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情緒變化也是發病的誘因;在心肌梗死發生后心理反應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本組 60例,其中男 46例,占 76.9%,女 14例,占23.3%;發生在冬季26例,占41.6%,春季17例,占28.3%,夏季7例,占11.6%,秋季10例,占16.6%;有心理反應的52例,其中緊張者17例,占28.3%,煩躁者12例,占20%,焦慮者23例,占38.3%。
2.2 心肌梗死的先兆癥狀所表現出的類型及癥狀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癥狀除有個別呈典型的突發性的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前區疼痛、胸背痛、頸痛牙痛甚至表現為指尖痛等等癥狀,其余大多數為不典型的胸痛或無痛性AMI,無痛性AMI是以其它系統的癥狀表現出來,如胸悶、憋氣、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咳嗽、頭暈、煩躁、精疲力乏以及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血壓下降、感冒、心律失常等等。
本組60例,有痛性先兆癥狀者34例,其中胸前痛23例,占38.3%,頸痛2例,占3.33%,肩背痛4例,占6.66%,胃痛3例,占5%,牙痛1例,占1.6%,指尖痛1例,占1.6%;有無痛性癥狀者 26例,其中胸悶心前區不適者 19例,占31.66%,胃腸不適者6例,占10%,感冒者1例,占1.66%。2.3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于男性,年齡大于40歲,從交流中得知與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抽煙、飲酒和情緒因素有關。筆者還發現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基礎疾病、工作過度勞累等有關,其中發病前約60%的為有痛性的先兆癥狀和約40%的為無痛性的先兆癥狀,由于患者對該病的有關知識并不了解,從而忽視了出現某些癥狀是預警信號,而延誤了時機,如像感冒、胃痛以及把背痛和背腫當作膽囊炎、膽結石或胰腺炎看待等;有一部分患者病前了解急性心肌梗死這種疾病,當有癥狀發生時,能及時服用基礎藥后即可到醫院進行搶救,但也表現出了許多的擔憂;有一部分患者發病好轉后說發生劇烈疼痛時,非常恐懼和懼怕,聯想到了不同的結果,由于緊張心理起了變化,加重了病情;有的患者被搶救過來后,會不自主的流淚,什么也不做或沒有要求,這也是一種因受到突如其來的疾病刺激而發生的心理變化;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入院治療中,醫務人員的緊張氣氛,比如給患者吸氧、24 h的心電監護要連接線、輸液等不間斷的醫療行為,加重了患者的緊張情緒和心理負擔,出現焦慮、擔憂愈后;但也有患者發病后病情得到控制或穩定后會表現得非常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
心肌梗死先兆的早期預防及健康宣教非常重要。
3.1 發病前的不適和癥狀 發病前由于對心肌梗死的癥狀和表現不夠了解或癥狀不典型,延誤了搶救的最佳時機。因此,作為醫院或社區醫務工作者有責任或有義務在門診和住院患者以及社會人群中間進行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知識的宣教和指導,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個自我預防的時機。
3.2 醫療急診機構的忽視 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感到不適時來院就診時,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最佳的搶救時機,原因之一是由于醫生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心電圖;其二是憑醫生的感覺而被診斷為其他疾病延誤了搶救時間。這是因為醫務工作者缺乏知識和診斷程序,值得醫務工作者思考。
3.3 患者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反應 發病初期,不了解疾病信息概念的患者因判斷錯誤而無心理反應,影響或延誤將發病信息在第一時間向家人傳遞;另一種情況是熟悉疾病信息時,首先表現出極度的緊張和恐懼,更加重了病情;還有一種情況是確診后的患者,在了解心肌梗死的疾病機理或癥狀表現以及愈后結果時,患者會表現出許多擔憂,能否好轉或好轉后是否會復發等等。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發病時的心理反應程度,給予有效的干預,以穩定患者的情緒,利于治療心肌梗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R].2008-04-11.
[2]臧明霞,周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J].中國醫藥衛生,2005,6(13):97 -98.
[3]高佳芹,顧青枝,張宏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征的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4):232 -233.
[4]Hanssen TA,Nonrdrehaug JE,Eide GE,et al.Anxiety ang depfression arterae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18month follow-up study with repeated measures and comparison with a reference population[J].Eur J Camfrdiovasc Prev Rehahil,2009,16(6):651 - 659.
[5]Huffman JC,Smith FA,Blais MA,et al.Amxiety,independ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is associated with inhospital cardiac complication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Psychosomat Res,2008,65(6):55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