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珍
分娩致恥骨分離癥1例
薛玉珍
分娩; 恥骨分離癥
患者,22歲,因孕1產0孕40周,陣發性腹痛7小時于2010年6月21日7時入院。詢問病史無佝僂病及其他疾病和手術史,查體T 36.8 ℃,P 78 次/分,R 20 次/分,BP 17/10 kpa,發育正常,營養中等,步入病房,測宮高32 cm,腹圍96 cm,胎頭先露,已入盆,有規律宮縮30"~40"/3'~4',胎心率140次/分。內診:外陰已婚未產型,陰道暢,宮口開大6 cm,先露S,胎胞突,坐骨棘間經約10 cm,尾骨無上翹,建議陰道分娩,人工破膜后觀察有規律宮縮,8時查宮口開全,先露S+3,25 min后觀察產程無進展,產婦出現宮縮乏力,產婦用力屏氣產生的腹壓不足,決定給予靜滴催產素的同時外力加腹壓助產,于8時35分娩出一活女嬰,體重3200 g,新生兒Apgar評分為8分,5 min后胎盤自然娩出,出血約200 ml,產后血壓14/10 Kpa,觀察1 h后產婦無不適,返回病房。
產后第1天早晨查房,產婦述恥骨聯合處疼痛,翻身困難,不能下床活動。查體:體溫正常,子宮收縮好,無壓痛,按壓恥骨聯合處有壓痛,叩擊痛明顯,髖關節外展、外旋活動受限,恥骨聯合加壓及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陽性,立即拍骨盆X線正位片檢查,可見恥骨聯合間距離增寬可達12 mm,無錯位現象,診斷為恥骨聯合分離癥。
立即給予按壓復位,方法是醫者雙手掌重疊按壓恥骨聯合部,在患者呼吸狀態下突向下用力按住,即可復位,復位后患者自述疼痛明顯減輕,使用骨盆腹帶進一步保護,同時給熱理療治療,臥床休息。產后第2天患者可以下床活動行走,疼痛較前減輕。維持治療到產后5 d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活動不受限制。X線拍片:可見恥骨聯合間距離為5 mm,患者痊愈出院。囑產婦42 d后隨訪。
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髂骨融合而成,左右兩塊恥骨在骨盆前正中連結形成恥骨聯合,上下附有韌帶,正常人恥骨間隙4~6 mm,妊娠期增寬2~3 mm。婦女在月經期、孕期、分娩期由于內分泌因素的影響,使恥骨聯合軟骨及韌帶和骶骨關節變松弛,受外力影響易發生分離。孕期在5~6個月以后易發生,如有雙胞胎、孕婦體重超標、巨大兒是常見的誘發因素,隨著月份的增大,恥骨分離危險也因之變大,在行走時,特別是登高時,會產生恥骨牽拉痛,這是由于身體重心偏向一側造成的左右恥骨錯縫引起,大幅度地恥骨錯縫牽拉恥骨間纖維軟骨及其周圍韌帶,甚至還有可能在分離嚴重時導致韌帶拉傷水腫,造成行走困難。對于恥骨聯合分離的孕婦一般應行剖腹產。孕婦尤其在分娩期恥骨聯合和骶髂關節均出現輕度分離,使骨盆發生短暫性的擴大,有利于胎兒的娩出。此外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或姿勢不正,以及腰底部受寒等多種因素,造成產時或產后骨盆收縮力平衡失調,有可能使骶髂關節發生細微錯位,致使恥骨聯合面不能恢復到正常位置,癥狀加重者就形成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本文中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外力給予加腹壓助產導致恥骨聯合分離癥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指導孕婦在分娩過程中用力要適當,姿勢要正確,施加外力助產也應適當,如有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等可導致難產的因素,建議行剖腹產手術,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47
011200內蒙古錫盟蘇尼特右旗賽漢大街人民醫院
薛玉珍
2011-10-17)
(本文編輯: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