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霄 王迅 冷曉磊 鄒立君
大面積腦梗死是內外科均常見的棘手問題,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目前大面積腦梗死的標準認為:梗死區直徑大于4 cm或梗死區面積大于大腦半球平面的2/3,或整體位于一個腦葉或多個腦葉部分可累及至基底節區[1]。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11年10月,對收治的27例大面積腦梗死病例均采取減壓手術治療的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均符合上述標準,現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男16例,女11例。年齡:11~73歲之間。外傷性病例16例:其中交通事故傷9例,墜落傷5例,打擊傷2例。自發性病例11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壓病史者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房顫3例。
1.2臨床表現 外傷性病例入院時初次行頭CT檢查均無發現梗死表現,其中腦挫裂傷并腦內血腫8例,硬膜下血腫6例,硬膜外血腫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經常規治療病情無好轉或穩定后又加重,表現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加重,失語,意識障礙明顯加深,出現新的定位體征。其中有8例出現腦疝,一側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等表現。自發性病例均為從內科轉入,均急性起病,表現突發的偏癱、失語、昏迷等神經功能障礙。其中出現腦疝,一側瞳孔散大3例,兩側瞳孔散大1例。
1.3梗死部位 本組病例均復查頭CT及部分行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均位于一側大腦半球,在額顳頂葉者17例,在顳枕葉者10例。
1.4手術方法 ①單純去大骨瓣減壓:本組13例采用該方法,運用改良的Kelly問號皮切口,范圍從前額發際內沿頂骨正中線弧形達乳突上緣,自耳后發際邊緣拐向前緣,止于顴弓上耳屏前lcm,盡可能低暴露顱中窩底,骨窗應多咬除蝶骨嵴,充分放射狀剪開硬膜,放出腦脊液減壓,另置引流管引流。②內外減壓并小腦幕切開:本組12例采用該方法,開皮及擴大骨窗同方法[1],在切開小腦幕時,應在橫竇上2~3 cm沿顳葉底部垂直向深部探查此處的小腦幕裂孔間隙,盡量分辨labble靜脈,予以保護避免損傷,此時腦壓板應完全與皮質相平,釋放腦脊液,在近小腦幕裂孔間隙時,用腦膜鉤將小腦幕裂孔挑起,完全在直視下將小腦幕裂孔緣切開2 cm,勿損傷小腦幕內的靜脈竇,將切開的幕緣徹底電凝止血,若幕緣切開后腦壓緩解仍不明顯,腦組織膨出,應行額極顳極切除內減壓,切除應充分,另置引流管引流。
本組27例均手術成功,死亡3例,存活24例。隨訪半年以上,按日常生活能力[2]評定:恢復部分勞動能力者7例,輕度殘疾需照顧者14例,重殘者(植物生存狀態)3例。
大面積腦梗死后會導致嚴重的腦水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預后差。行開顱大骨瓣內外減壓手術,能有助于患者平穩渡過腦水腫高峰期,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外傷性腦梗死多是由于重度顱腦損傷后微循環障礙、血管壁損傷及血管痙攣造成的缺血和閉塞,傷后早期癥狀容易被掩蓋[3],故對重度顱腦損傷的病例,應嚴密觀察,動態追蹤隨時復查頭CT或MRI,一旦確診大面積腦梗死,應盡早進行手術減壓治療。
選擇何種手術方式應由術前患者狀況及術中腦壓緩解情況而定,手術主要的目的是緩解顱內壓,解除腦疝,最大限度挽救梗死區殘存血供和保證側支血供[4],挽救生命,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質量。對術前僅出現頭痛、嘔吐加重、意識障礙加重,術中見腦組織壓力高者,可行單純減壓,對術前一側瞳孔散大,一側瞳孔散大經脫水后恢復或雙側瞳孔散大大于0.5 h者應行內外減壓加天幕切開。內減壓切除額顳極范圍應由腦壓情況而定,加用天幕切開可充分減壓外,可防止大腦后動脈梗死。
從本組病例(除3例死亡外)隨訪結果分析,對大面積腦梗死預后評估及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梗死部位及范圍、年齡、原發腦損傷的輕重、合并基礎病輕重、手術減壓程度、范圍及手術的時機。本組病例中發現原發性腦損傷重、顱內血腫量大者預后差,高齡、基礎病重者預后差,未發生腦疝者預后佳。
[1]符耀清,馮東俠,馬元品,等.外傷性顱內血腫術后合并大面積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治療.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1):81.
[2]李天棟,李建亭,白紅民,等.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100例.實用醫學雜志,2004,20(10):129.
[3]高立志,刁藝,喬向華.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附31例報告).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162-164.
[4]李平,吳慶昭,于尚進.大骨瓣減壓并顳肌貼附術搶救急性大型腦梗死 3例報告.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5,2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