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君
藥物流產后出血異常是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后,陰道出血時間過長或出血量多。藥物流產以其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倍受青睞。據最新報道,其完全流產率達90%~95%。但藥物流產后出血量多,時間長,甚至潛在大出血是其不能完全取代吸宮術的重要障礙。長期大量出血不僅有損于身體健康,而且可誘發盆腔炎、不孕癥。通過臨床研究已肯定藥物流產采用米非司酮與P、G配伍為最佳方案,但藥物流產后出血時間過長和出血量過多是主要副反應。如何有效地治療藥物流產不全,筆者認為,采用中藥活血化淤法為主治療藥物流產不全,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53例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年齡16~35歲,體健,無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禁忌證,經B超證實孕周為≤49 d,自愿接受藥流婦女。
1.2用藥方法 兩組均口服米非司酮(由上海華聯公司生產)第一日晚上9時始服50 mg,隔12 h給藥,連服3次,第三日早上8時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在出現下腹陣痛,陰道流血后,無論有無胎囊排出,即開始服用中藥逐瘀清宮湯(當歸 18 g,桃仁 10 g,川芎 12 g,炮姜 6 g,炙日草 6 g,赤芍 6 g,蒲黃 5 g,紅花 6 g,五靈脂 10 g,益母草 24 g,阿膠 12 g,(烊化)艾葉10 g,),1劑/d,分早晚服用,連用3~5 d。對照組不用湯藥,在患者陰道開始出血時服用益母草沖劑1次1包,3次/d,血寧膠囊1次5粒,3次/d,連用7 d。兩組于14 d復診(內容包括B超檢查了解宮腔情況,陰道流血量、時間)。陰道出血量、藥流后陰道出血量與自身月經量相比分別等于月經量、多于月經量和少于月經量3種。陰道出血時間以服完米索600 mg后出血至完全血止的天數,按≤7 d,8~14 d,≥14 d觀察計算。
1.3療效判定[1]完全流產:孕囊排出,B超證實宮腔內未見殘留物,出血自然停止。不完全流產:孕囊排出,B超證實宮腔見明顯殘留物,出血量多需刮宮術。失敗:用藥后未見孕囊排出。
2.1流產情況 觀察組完全流產47例,不完全流產6例,對照組完全流產38例,不完全流產10例。
2.2排胎囊時間 觀察組與對照組中<6 h者分別為41例與32例,6~7 d分別為6例與5例,7~14 d者分別2例與3例,超過14 d行清宮術的4例與8例。
2.3流血時間 觀察組與對照組中,≤7 d者分別為41例占77%,33例占66%;8~14 d分別為7例占13%,8例占16%;≥14 d者5例占0.9%和7例占14%,可以看出觀察組與對照組經過中藥治療其流血時間有明顯縮短。
2.4流血量 觀察組中少于月經量者為5例占0.9%,等于月經量者為36例占67%,多于月經量者12例占22%;對照組分別為3例6.25%,等于月經量29例占60%,多于月經量的15例占31%;兩組流血量有明顯差異。
藥物流產出血的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和少量胚胎組織殘留,影響子宮收縮所致,常常因蛻膜排出不順利而引致藥流后陰道流血時間過長[2]。也有學者認為:應用米非司酮后,蛻膜中ER下降,使雌激素不能發揮效應,影響了藥物流產后子宮內膜創傷修復,同時降低了平滑肌對雌激素的敏感性,使蛻膜不易排出而滯留宮腔,導致藥物流產后出血時間的延長[3]。有資料表明:蛻膜及絨毛組織的殘留是藥物流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所短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的主要途徑是促使孕囊和蛻膜組織盡早排出[4]。中醫認為瘀血不化,阻滯胞宮,為本病的病理機制。活血化瘀法是治療的基礎。本病以血瘀型多見,即使是血虛型,也多虛中夾實。方中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止痛,對子宮有“雙向性”作用,能興奮子宮肌,使子宮收縮加強,其揮發油能抑制子宮肌使子宮弛緩,有鎮靜、鎮痛和消炎作用;川芎、益母草逐瘀行氣止血,收縮子宮,促進宮腔殘留物外排;紅花、五靈脂能活血通徑、散瘀止痛;阿膠補血止血,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促使子宮收縮及胚胎組織外排,并能預防和治療子宮內膜炎癥,共奏祛瘀、除滯、止血安宮之效。
[1]張晶.婦產科超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9-115.
[2]鄭榮山,劉英.子宮位置與蛻膜殘留的關系,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3,2(6):82.
[3]烏毓明,米非司酮終止早孕的臨床進展,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16.
[4]傅山.傅青主女科,遼寧:遼寧科技出版社,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