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呂英英 張永芳 張亞靜
藥物應用的安全性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它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而神經內科用藥種類更多,安全用藥與護士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臨床中雖然藥物種類的選擇由醫生負責,但是藥物應用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時間、劑量、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的觀察均是由護士進行,護士既是各種藥物的實施者,又是用藥前后的監護者,她們參與患者用藥的全過程。因此,護士是聯系患者、醫師和藥師的重要樞紐。我國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行列,而神經內科又以老年患者居多,老年患者用藥安全是關系到個人、家庭、醫院安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分析找出影響我院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用藥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神經內科老年患者136例,其中男70例,女66例,年齡60~97歲,平均年齡76.4歲。住院時間2~30 d,平均15.4 d。
1.2方法 從患者和醫護人員兩方面,評估影響神經內科患者用藥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因素
1.2.1.1神經內科患者常伴有機體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現為聽力、感覺、運動、理解等能力下降,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等副性情緒,影響溝通質量。
1.2.1.2我院患者多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欠佳,加之子孫多進城務工,患者怕麻煩子女多在家一拖再拖,首次住院時病情已較重。
1.2.1.3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系統疾病,多器官臟器功能減退,住院期間長時間服用三種以上的藥物,最多的近十種,藥物協同作用影響較大。
1.2.1.4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如酗酒、吸煙、暴飲暴食等,如吸煙者尼古丁可影響肝臟微粒體酶系活性改變,使茶堿類藥物作用加強。
1.2.2醫護人員因素
1.2.2.1護理人力資源相對不足 神經內科患者發病季節性明顯,在12月份住院高峰期床位使用率達182%,致護理人員相對不足,忙于基礎的治療護理操作,巡視不夠,甚至有家屬代為更換液體的現象,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1.2.2.2庫存藥品管理欠規范 治療室為原來33張床位設計配置,在患者加床的情況下,使用面積相對過小,備用口服藥、注射用藥均放置同一抽屜內。
1.2.2.3部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偏低 據我院護理部統計的一項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表顯示:其中由從業5年以下的護理工作者用藥引起的護理不良事件占統計總數的85%,而我科14名護理人員從業5年以下者共9人。
1.2.2.4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 雖然依法執業、依法管理大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具體操作中未完全按照規章制度、操作流程進行,存在簡化操作步驟,省略流程的現象。
2.1靜脈用藥
2.1.1輸液外滲 為輸液過程中針頭滑出血管外,液體注入皮下組織致局部腫脹、疼痛,同時化療藥物、髙滲性藥物可致皮下組織壞死。
2.1.2配伍禁忌 多種藥物聯合輸注時如青霉素與氨茶堿、氧氟沙星、葡萄糖酸鈣等存在配伍禁忌,聯合輸注時,瓶與瓶之間未用生理鹽水沖管或間隔開輸注。
2.1.3配置劑量不準,導致配置劑量過大或過小 如甘露醇 100 ml、125 ml、150 ml。
2.1.4滴速不準確 未能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和藥物性質調整滴速,護理文書記錄滴速與實際不符。
2.1.5靜脈炎 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輸液治療的效果。是由于血管內長期輸入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物,或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而引起的化學性或機械性炎癥,也可因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
2.1.6用錯藥 用藥過程中查對不嚴格,相鄰病床患者藥物用錯,雖兩者藥物相同未造成嚴重后果,卻引起家人嚴重不滿,降低了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信任度。
2.1.7輸液卡執行不到位 為患者更換液體后輸液卡未簽名,家屬就認為未用此藥而引起糾紛。
2.1.8用法錯誤 阿托品肌內注射靜脈注射混用。
2.2口服用藥
2.2.1吃錯藥 患者口服藥經藥房發出時為每種藥物一個獨立包裝袋,護士原封不動發給患者,一患者一次一包誤服。
2.2.2未按時間用藥 如硝苯地平緩釋片需q12 h用藥與bid的藥物同服,需q8 h用藥的與tid的同服,不能很好的達到藥物的療效。
2.2.3藥物不良反應 如心痛定服用后致血壓下降過快,加重缺血,引起大腦灌注不足;尼莫地平的代謝產物具有毒性反應,肝功能損害者慎用。
3.1護士長要加強科內護理風險的監控。“醫療護理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醫務工作者的共識,護士長在工作計劃的前提下,主要抓重要時段、重點人群的重點監督檢查,做好危重患者、心理疾患患者、無陪護患者的交流溝通與巡視,不定時組織科內護理人員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學習,查找漏洞,提出防范措施。
3.2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嚴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認真執行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增加新藥學習制度,科室每使用一種新藥時,晨會時由首次使用此藥的醫師根據藥物手冊和藥物使用說明書簡要介紹該藥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并記錄在登記本上。用藥過程中按要求每30分鐘巡視一次,對輸注化療藥、血管活性藥、高危藥的患者床頭交接班。嚴格執行病人身份識別制度和查對制度,不能用床號和姓氏代替全名,囑患者及家屬不能自行去掉腕帶、床頭卡等患者標示,不能私自調換床位。
3.3藥品分類存放,標示明顯。在治療室原有空間的基礎上增加立體空間的使用,增設吊柜,口服用藥和注射用藥分類存放;高危藥品如10%氯化鉀、10%氯化鈉專柜保存;精神類藥品加鎖保存;搶救車實行封存式管理,縮短交接時間。
3.4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責任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與患者交談,講解常用藥物的相關知識及用藥期間的注意事項,對老年患者要加強心理疏導,幫助其正確認知病情,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1]。同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5重視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 在護理部新護士兩年培訓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各級護士職責、工作年限和職稱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護理學習計劃,理論考核和實踐技能相結合。加強業務訓練,提高護士靜脈穿刺水平:穿刺時選擇粗大、彈性好、易固定的血管,盡量避開下肢靜脈。拔針后立即沿血管方向縱向按壓,按壓時間大于3 min。用藥過程中加強巡視,早期發現靜脈炎癥狀并及時處理。教會患者全面了解輸液外滲的危害和防止針頭移位的措施,以及發生滲漏的處理措施。血管條件好的患者盡量留置靜脈針,避免了反復穿刺的痛苦,節約了護理人力成本,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同時加強實習護士的管理,做到放手不放眼。
3.6口服藥在藥房做不到單劑量擺藥的情況下,協調科主任、醫師,一次取藥只取一天,由治療班護士負責分發,特殊患者如老年癡呆患者、昏迷患者協助其服用后方可離開。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不良反應,認真傾聽患者主訴,及時反饋給醫師。
本文通過對136例老年神經內科患者的用藥觀察與護理,我們體會到隨著生物-心理-社會護理學模式的轉變,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專科護理的基礎上,還應該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如藥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正確實施。護士長作為科室的護理管理者、代表者、監督者、教育者[2],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的前提下,加強環節質量的監管,重視對科內護士的繼續教育,是保證患者安全用藥的重要措施。
[1]劉士俠,蔣玲,王桂英,等.老年病人常見的認知誤區及心理疏導.淮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2):117.
[2]李繼平.護理管理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