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蘭,馬 丹,李芳平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是由易損性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伴隨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導致急性、亞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本研究觀察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擇國防科大醫院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ACC/AHA2002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56歲~77歲;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54歲~76歲。所有病例均未行冠脈介入(PCI)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并發癥、心功能及藥物治療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單硝酸異山梨酯、辛伐他汀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6mL加生理鹽水250mL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用14d。兩組均以2周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于治療前1d和治療7d、治療14d后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測定血清肌鈣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常規行心電圖,肝腎功能、出凝血時間、血常規等檢測。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療7d心電圖ST-T恢復壓低≤0.05mV或倒置的T波恢復超過1/2,CK-MB恢復正常、cTnT明顯下降;有效: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明顯減少,治療1 4d心電圖ST-T恢復壓低≤0.0 5mV或倒置的T波恢復超過1/2,CK-MB恢復正常、cTnT恢復正常;無效:癥狀無改善,心電圖無明顯變化,CK-MB恢復正常、cTnT未恢復正常。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肌損傷標志物cTnT、CK-MB的變化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cTnT、CK-M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cTnT、CK-MB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cTnT、CK-MB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TnT、CK-MB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TnT、CK-MB比較(±s)
組別 n cTnT(μg/L) CK-MB(IU/L)對照組 治療前31 0.46±0.12 59.51±23.24治療后 31 0.16±0.021) 18.20±4.601)治療組 治療前 32 0.48±0.11 58.46±25.42治療后 32 0.08±0.011)2) 11.60±4.201)2)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冠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急性次全閉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癥候群。NSTEMI是以血小板血栓為主的“白血栓”。當動脈內膜受損時,血小板黏附于內皮下膠原,血栓開始形成,血小板的激活及凝血系統的活化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療在NSTEMI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為水蛭素和蚓激素樣作用的物質,并含有抗血栓素、蛋白質、氨基酸等,能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凝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具有抗凝、溶栓、降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2],從而改善心肌缺血,防止血栓進一步發展。本資料顯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疏血通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CK-MB、cTnT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且無出血等副反應。疏血通注射液治療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1]Braunwald E,Autman EM,Beasley JW,et al.ACC/AHA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2]劉捷,張秀杰,李輝.疏血通治療腦梗塞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