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鄭超,周秀榮,潘 茜,郭宏偉
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RBP4)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它與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有關[1]。而胰島素抵抗亦見于高血壓病患者,與其并發癥的發生和血壓波動有關。本文選擇高血壓病合并急性腦梗死作為研究對象,探討RBP4是否通過增加高血壓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影響其血壓變異性,從而促進腦梗死的發生或發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或門診就診的78例原發性高血壓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排除繼發高血壓即可成立。急性腦梗死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要點(1995年),顱腦CT/MRI明確腦梗死的病灶及范圍,所有患者在發病72h內就診。排除心肝腎嚴重疾患、腫瘤、炎癥、血液病及先天性腦血管畸形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63.4±11.2)歲;高血壓分級1級18例,2級32例,3級28例。以同期住院或門診就診,且年齡、性別組成相匹配的單純性高血壓病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62.7±10.9)歲;高血壓分級1級12例,2級14例,3級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和高血壓病分級方面,經卡方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組后所有受試者均于當日赤足、脫帽、穿單衣、由專人測量血壓、身高、體重。美國偉倫公司動態血壓監測儀,測定所有受試者未服藥時的動態血壓。血壓監測包括日間、夜間和24h收縮壓與舒張壓。以各時段平均收縮壓、舒張壓標準差作為血壓變異性(BVP)指標。包括24h收縮壓標準差(24 hSSD)、24h舒張壓標準差(24hDSD),日間收縮壓標準差(dSSD)、日間舒張壓標準差(dD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凡24h成功記錄信息量<80%的為無效,必須作廢,并于次日重復測定。
所有受試者于體檢當日晨采集空腹時靜脈血,室溫靜置30 min后,3 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清,留置4mL血清凍存于-80℃冰箱中待統一測定RBP4,試劑盒購自美國R&D公司(正常參考值:0.5mg/L~20mg/L),測量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其余血清于當日測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肝、腎功能等指標,以上指標由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羅氏專用試劑。空腹胰島素(FINS)使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INS×FPG)/22.5。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兩變量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性分析。
表1 兩組患者理化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理化指標對比(±s)
組別 n SBP(mmHg) DBP(mmHg) BMI(kg/m2) FPG(mmol/L) HbA1c(%)1 5.72±2.61對照組 45 150.6±10.6 96.2±6.2 24.02±1.62 5.12±0.61 5.61±1.22組別 FINS(mU/L) HOMA-IR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觀察組 78 158.6±10.8 102.0±8.3 26.10±1.82 5.43±0.7觀察組 21.3±6.9 5.71±2.121)2.52±1.86 5.11±1.33 1.15±0.21 2.76±0.91對照組 18.8±6.2 4.33±1.61 2.41±1.34 4.82±1.22 1.26±0.33 2.68±0.83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1 兩組患者理化指標比較(見表1) 觀察組患者除胰島素抵抗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外(P<0.05),其余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RBP4及血壓比較(見表2) 觀察組血清RBP4水平,24SSD、dSSD、nSSD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血清RBP4及血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RBP4及血壓對比(±s)
組別 n RBP4 mg/L dSBP mmHg dDBP mmHg nSBP mmHg nDBP mmHg 24hSBP mmHg觀察組 78 31.3±8.71) 145.8±8.8 93.7±8.3 137.5±6.7 84.3±9.1 141.4±7.9對照組 45 16.3±5.4 133.4±8.5 88.9±7.5 128.3±6.3 77.6±8.4 130.3±6.6組別 24SDBP mmHg dSSD mmHg dDSD mmHg nSSD mmHg nDSD mmHg 24hSSD mmHg 24SDSD mmHg觀察組 88.2±7.4 15.6±1.81) 11.3±1.7 13.2±2.11) 10.8±1.7 16.2±2.11)12.6±2.1對照組 91.4±8.1 12.4±1.6 10.1±1.4 10.4±1.7 9.4±1.6 12.7±1.7 11.8±1.7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3 RBP4與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血清RBP4與HOMA -IR(r=0.443,P<0.01)、24SSD(r=0.419,P<0.01)、dSSD(r=0.432,P<0.01)、nSSD(r=0.372,P<0.05)呈顯著正相關。
腦梗死是高血壓病常見并發癥,降低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能有效減少卒中事件,已經成為了包括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在內,均已被證實的事實。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動態血壓監護儀的出現,BPV的概念應運而生。1987年Mancia的實驗報告顯示,短時的BPV與高血壓病患者的靶器官損害有關[2]。后來大量的基礎實驗證實,當血壓升高時BPV也隨之增大,此時高血壓對靶器官損害發生率及其嚴重程度也增大[3]。
近年來大型的臨床實驗表明收縮壓變異性越大卒中風險越高,最終卒中風險的增高,可以在血壓數值相近的情況下仍相差高到12倍,由此可見BPV尤其是長時的BPV是卒中事件的獨立危險因子[4]。本文的觀察組較對照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平均值大致相當,但其短時血壓變異性指標血壓標準差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壓變異性與高血壓患者的靶器官損害尤其是腦卒中有關。
RBP4是2005年Yang等鑒定出的一種新型脂肪因子,同時它也是體內一種重要的轉運蛋白,負責轉運血液中的視黃醇類物質,在協助維生素A發揮生理功能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RBP4與胰島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糖脂代謝等密切相關[6-8]。哈薩克族高血壓病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水平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且與患者的收縮壓和腰臀比顯著正相關[9]。RBP4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有較高的血清學濃度,且與肥胖、頸動脈狹窄、吸煙等因素相關,但與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無關。
本觀察組較對照組血清RBP4水平明顯升高(P<0.05),且伴隨前者升高的是血壓變異性指標亦明顯增大,RBP4與高血壓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壓變異性有關。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顯示,RBP4與24h收縮壓變異性、白晝和夜間收縮壓變異性指標均呈顯著正相關。由此推測RBP4可能是通過影響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變異性,促進腦梗死的發生和發展。觀察組舒張壓變異性指標亦高于對照組,不具統計學意義。
至于RBP4是如何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變異性?目前機制尚不明了。胰島素抵抗可能是其中的機制之一。脂肪因子是胰島素抵抗的調整器,對胰島素抵抗具有調節作用,RBP4更是直接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10]。本文通過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得出RBP4與胰島素抵抗指數正相關的結論。
胰島素抵抗造成的繼發高胰島素血癥,使得高血壓病患者腎臟水鈉重吸收增強,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動脈彈性減低,從而使血壓更高。在一定意義上,胰島素抵抗所造成的交感活性亢進使得機體產熱增加,是對肥胖的一種負反饋調節。這種調節是以血壓升高和血脂代謝障礙為代價,而交感活性亢進和血脂代謝障礙,則會加大血壓變異性的發生[11]。
在高血壓病患者中進行血清RBP4水平的篩查和干預對于緩解其胰島素對抗,減低血壓變異性,預防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可能是有裨意的。
[1]賈忠蘭,盧新,劉敏,等.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漿視黃醇結合蛋白4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分析[J].檢驗醫學,2009,8(24):559.
[2]Mancia G,Parati G.The rol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endorgan damage[J].J Hypertens,2003,21(Suppl):S17-S23.
[3]Schillaci G,Parati G.Determinants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youth:At the roots of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10,28:660-664.
[4]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t-to vist variability,m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ve[J].Lancet,2010,375:895-905.
[5]Yang Q,Graham TE,Mody N,et al.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diahetes[J].Nature,2005,436:356-362.
[6]吳海婭,賈偉平,魏麗,等.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290-293.
[7]Wu H,Jia W,Bao Y,et al.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8,79:185-190.
[8]劉更夫,左華澤,駱明波,等.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微循環學雜志,2009,19:61-63.
[9]賈冬霞,王忠,王麗,等.哈薩克族高血壓病患者血漿視黃醇結合蛋白4與血壓及肥胖指標相關性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3(22):258-259.
[10]Lai KY,Daftary AR,Ness RB,et al.First trimester adipocytokine concentrations and risk of develop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later in pregnancy[J].Clin Endocrinol,2008,69(3):407-411.
[11]Van Mielo LA,Greying A,Zock PL,et al.Suboptimal potassim intake and potentianl impact on population blood pressure[J].Arch Intern Med,2010,170:15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