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閆長青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所導致的一組臨床癥狀[1],有部分患者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仍會再發心血管事件,這就是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鹽酸替羅非班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糖蛋白(GB)Ⅱb/Ⅲa受體結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能成功地提高心肌灌注水平。本文觀察替羅非班在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情況,探討其療效和安全性。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2011年住院患者69例。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指南》入選標準。60歲~80歲;靜息性心絞痛:心絞痛發作在休息時,并且持續時間通常在20min以上;初發心絞痛:1個月內新發心絞痛,可表現為自發性發作與勞力性發作并存,疼痛分級在Ⅲ級以上;惡化勞力型心絞痛:既往有心絞痛病史,近1個月內心絞痛惡化加重,發作次數頻繁,時間延長或痛閾降低。排除標準:年齡大于80歲;有出血傾向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主動脈夾層;近3周有外科大手術史。
1.2 方法
1.2.1 分組 將69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38歲~80歲(70.4歲±7.8歲)。對照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齡40歲~79歲(70.7歲±7.3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具有均衡性。
1.2.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選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他汀類等藥物等常規治療,低分子肝素鈣每次5 000U臍周皮下注射,每12h1次,連用7d;首次口服腸溶阿司匹林300mg/d,每日1次,以后改為10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波立維)首次口服300mg,以后75mg/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替羅非班注射液[欣維寧負荷量0.4μg/(kg·min)0.5h內滴注完畢,維持量0.1 μg/(kg·min)],均以微量泵持續泵入,維持72h;低分子肝素減半,余治療同對照組。于用藥前及用藥后做血小板計數檢測,及左室射血分數(LVEF)檢測。
1.3 觀察指標 7d內心絞痛控制療效。顯效:心絞痛日發作次數減少80%,ECG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日發作次數減少50%~80%以上,ECG未完全恢復正常但明顯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及硝酸甘油使用劑量減少低于50%,ECG無改善。心臟超聲心動圖評價心功能:患者入院后第一天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檢測LVEF;用藥后30d復查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LVEF。出血并發癥。嚴重出血(顱內出血,出血導致循環不穩定,血紅蛋白下降5g/d),中度出血(咯血嘔血超過100mL/d,黑便,肉眼血尿等),輕度出血(齒齦出血,皮膚淤斑,咯血嘔血小于100mL/d,鏡下血尿等)。測定給藥前及給藥后7d血小板計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統計軟件包PEMs 3.1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F檢驗。
2.1 兩組心絞痛控制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患者控制療效 例(%)
2.2 兩組LVEF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LVEF比較(±s)%

表2 兩組LVEF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41.8±6.7 58.2±7.21)對照組 34 42.4±5.9 46.1±6.1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3 兩組出血及血小板計數比較(見表3、表4)

表3 兩組出血情況 例
表4 兩組血小板計數比較(±s) ×109/L

表4 兩組血小板計數比較(±s) ×109/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35 231.4±35.4 234.3±42.4對照組 34 242.1±41.2 241.3±43.6注:兩組比較,P>0.05。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心絞痛癥狀和改善心功能,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通過抑制單一誘導血小板途徑發揮作用[2],血小板還有其他途徑。替羅非班作為一種特異性高的非肽類血小板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作用于血小板聚集最后通路,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介導的血小板聚集,是快速、直接、可逆的抑制血栓形成的關鍵唯一通路,在體內抑制各種原因所致血小板聚集,包括:ADP、5-羥色胺、膠原、腎上腺素、凝血酶[3]等,主要優點起效快,停藥后血小板功能恢復快,阻止動脈血栓形成,在常規抗血小板基礎上結合替羅非班更加徹底發揮更強抗血栓作用,抗血小板作用更全面、徹底、有效,從而改善心臟供血,改善心功能[4]。替羅非班主要副反應是血小板減少和出血。本研究中兩組均未出現嚴重出血,出現的中度出血未影響血流動力學,無需輸血,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血小板計數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RISM-PLUS研究表明,替羅非班引起血小板減少發生率為1.9%,較肝素組有所增加,但血小板減少為可逆性,停藥后可迅速恢復正常,主要是由于替羅非班與其他受體間無交叉反應,具有特異性高,生物半衰期短,藥物不良反應小等特點[5]。因此,替羅非班對于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安全有效的。
[1]Saiton S,Onogi F,Aikawa K,et al.Multiple endothelial injury in epicardial coronay artey induces downstream microvascular spasm as well as remodeling partly via thromboxane A2[J].J Am Coll Cardiol,2011,37(1):308-315.
[2]嚴金川,馬根山,馮毅,等.國產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7,15(2):96-98.
[3]揚帆.賴沙毅,王紅.國產替羅非班對冠脈介入術后心肌微循環再灌注的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8,17(4):365-368.
[4]劉玲梅,劉艷紅,張梅,等.替羅非班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08,7(1):11.
[5]呂樹錚.急性冠脈綜合征非介入治療患者抗栓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