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芳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病因所致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發病率高,預后差。可以合并各種心律失常,如并發心房顫動、心房泵血功能惡化或喪失(左心室排血量約減少15%),可以加重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Andrikopoulos等[1]提出體表心電圖的P波離散度(Pd)及P波變異性(Pvari)能反映心房內不同部位的非均質性電活動,可作為預測房顫發生的敏感指標。本研究觀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與合并陣發性房顫(PAF)的心衰患者間Pmax、Pmin、Pd、Pvari以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房內徑(LAD)之間差異,和以Pvari≥120ms2為陽性標準預測,并與Pmax≥110ms或Pd≥40ms[2,3]為陽性標準比較,評估Pvari對陣發性房顫的預測價值。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心內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診斷符合國際疾病分類代碼ICD-9CM標準,心衰嚴重程度按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方法評定。男性50例,女性32例。高血壓病32例,冠心病29例,擴張性心肌病14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其他基礎病引起的心臟病3例。患者心功能均在Ⅱ級以上。將入選患者按入院前或住院期間是否有陣發性房顫史(持續時間<7d)分為PAF組和對照組(非PAF組)。
1.2 方法 心電圖測量,所有患者均在竇性心律時(PAF在恢復竇性心律24h后)同步記錄12導聯體表心電圖,走紙速度為50mm/s,增益20mm/mV,記錄要求圖像清晰,基線平穩。采用雙盲、專人用分規、放大鏡測量。P波測量起點取P波起點與等電位線交點處,P波測量終點取P波終點與等電位線交點處,從起點的外側緣至終點內側緣進行測量。每導聯連續測量3個圖像清晰的P波,取其平均值為該導聯P波時限。其中P波最大時限(Pmax)與P波最小時限(Pmin)之差即為Pd,Pvari的計算方法為:Pvari=[n∑x2-(∑x)]/n2。超聲心動圖檢測,采用PHILIPS7500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LAD、LVEF,對于PAF患者在恢復竇律24h以上測量。
參照國內外研究以Pvari≥120ms2、Pmax≥110ms或Pd≥40 ms為陽性標準,檢測預測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兩變量相關性作直線相關分析。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見表1) 兩組性別、年齡、心率、心功能分級、LVEF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PAF組較對照組左房明顯擴大(P<0.05)。
2.2 兩組患者心電圖P波變化 PAF組與對照組相比,Pd、Pmax與Pvari顯著增加(P<0.05),Pmin兩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P波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P波變化(±s)
組別 n Pmax Pmin Pd Pvari PAF組 40 121.6±3.31) 80.4±5.7 50.1±6.71) 212.8±75.21)對照組 42 110.7±6.9 82.2±1.9 41.5±2.8 156.9±48.1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3 Pvari與max、Pd、max及Pd對陣發性房顫的預測值 為預測陣發性房顫的發生,以Pvari≥120ms2、Pmax≥110ms或Pd≥40ms為陽性標準。其中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結果顯示Pvari在特異性與陽性預測值方面均高于其他三者,而Pmax相比較敏感性高。詳見表3。

表3 Pvari與Pmax、Pd、Pmax+Pd對陣發性房顫的預測值 %
心房顫動的發生機制是雙側心房同時存在多個遷移性的折返波陣面無序運動的結果[4]。之所以容易形成折返波,與心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學特點有關,心房肌固定的解剖障礙多,心房肌缺乏完整的傳導系統,左右心房除極不同步,心房肌的血供不豐富,心房壁薄及超微結構等特點,使其存在非均質性電傳導及電活動的生理性不同步[5]。慢性心衰患者由于左室舒張末壓增高,左室順應性下降,引起左房代償性收縮增強,最終使左房內壓力升高,出現心房繼發性擴大,出現心房顫動的病理基礎[6],同時心房肌非均質性電活動程度加重,使不同部位心房肌電活動的空間向量及彌散性更明顯,反映在體表心電圖上就表現為P波變異性增加。本研究顯示PAF組Pvari、Pd及左房內徑均較對照組增大,但兩組心功能分級及左室射血分數無明顯差別,說明心房結構改變與電重構常同時進行,是發生房顫的病理和電生理基礎,而心功能對房顫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心房的繼發改變。其次,Pvari對房顫預測的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均高于其他三項指標,說明Pvari有顯著地預測價值,結合Pd增加是心電圖預測房顫發生的良好途徑,這一結論與以往文獻[7]報道相一致。總之Pvari與Pd增大往往是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一個早期危險信號,慢性心衰患者通過篩查檢出P波離散度及P波變異性明顯延長者,在充分抗心衰治療的基礎上,針對性早期聯合抑制心房電重構藥物,如某些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房顫發生率,避免患者心功能進一步惡化,改善預后。體表心電圖對Pd及Pvari的檢測方法簡單且無創,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應引起重視。
[1]Andrikopoulos GK,Dilaveris PE,Richter DJ,et al.Increased variance of P wave duration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 distinguishes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PACE,2000,23:1127.
[2]Dilaveris PE,Gialafos EJ,Sideris SK,et al.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oxysm as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1998,135:733-738.
[3]郭繼鴻.P波離散度[J].臨床心電學雜志,1999,8(3):189.
[4]Moe G.On the mutiple wavelet hypoth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J].Arch Iint pharmacodyn Ther,1962,82:792.
[5]劉龍粉,朱慶勇,陶長生.P波離散度與房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0,19(5):337.
[6]劉彤,李廣平.左房擴大與心房顫動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5,14(3):212-214.
[7]陳章榮 吳立榮.P波變異性與陣發性心房顫動的關系[J].心電學雜志,2004,23(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