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祥
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院骨科,湖北荊州434000
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陳發祥
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院骨科,湖北荊州43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小針刀;治療
自2004年以來,筆者采用小針刀療法為主的綜合療法治療骨性膝關節炎46例,取得很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其中絕大部分為不同程度接受過中西藥物、牽引、推拿等治療效果不明顯者。年齡為44~78歲,共68個膝關節,單側痛32例,雙側痛14例,病程短者2個月,最長者24年。
診斷依據:①膝關節疼痛,多為持續性鈍痛,負重和活動時多加重,休息后減輕。②關節常有膠著現象,并伴有腿軟的現象。③關節功能輕中度或重度受限。④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邊緣硬化,關節邊緣增生,或骨刺形成。⑤有積液者,浮碳試驗陽性。
2.1 小針刀治療①定點:患者仰臥或半臥位,暴露膝關節,腘窩下墊一軟枕,在膝周及內、外側副韌帶處選準明顯壓痛點2~4個,定點。②定向加壓分離:常規消毒后,鋪孔巾,自髕骨外上緣進針,在髕韌帶擴張部進行通透剝離,再右手持針刀,左手拇、食、中指向上提起髕骨,使小針刀在關節間進行松解,注意勿鏟剝骨面,徹底分解支持帶、滑膜及關節內粘連。同法松解髕骨內上緣。再在膝關節內側壓痛點進行縱向疏通及橫行剝離,完畢后針眼處以無菌敷料覆蓋。注意操作時要避開神經及血管。③痛點封閉:每個手術點都用醋酸確炎舒松0.5m1加2%利多卡因lml混合后局封,最后用創可貼外貼。注意對關節內有積液者應在積液吸出后再行小針刀治療。每周1次,2次為1個療程。
2.2 手法治療①先在髕骨周圍和病灶部位行按揉手法。②采用推壓彈撥手法,使髕骨及周圍粘連組織進一步松解。③醫者一手握住膝關節上方,另一手托住小腿上部,在牽拉狀態下旋轉膝關節。④最后突然過屈過伸膝關節數次,將膝關節的內、外翻和輕度屈曲畸形糾正,以此糾正膝關節內部的力平衡失調。隔日1次,7次1個療程。
2.3 功能鍛煉治療期間盡量以不負重鍛煉為主,如床上抬腿,蹬腿鍛煉,或進行膝關節伸屈活動。
3.1 療效標準①優: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無腫痛,上下樓梯或下蹲自如。②良: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腫痛明顯減輕,上下樓、蹲起或劇烈活動后仍有輕度酸痛,但能勝任正常工作。③可:膝關節功能有改善,腫痛減輕。④差:癥狀與功能無改善。
3.2 結果本組46例,治療時間1~3個療程,隨訪時間5個月~3年,平均13個月。按上述標準評定,優28例,占60.9%,良11例,23.9%,可7例,占15.2%。無1例出現癥狀加重或感染。
4.1 骨性膝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臨床上以繼發性多見,常繼發于關節損傷、關節先天或后天畸形,多為軟骨的破壞所致,內在因素主要是局限性、進行性的關節軟骨退變、破壞,繼而刺激并造成滑膜炎癥,終致滑膜增生肥厚,關節邊緣骨贅形成,使關節間隙狹窄,韌帶松弛,關節失穩。當遭受跌傷閃挫,即可導致韌帶、肌腱、筋膜之間的力平衡失調,從而使負重力線改變,繼而破壞了軟骨區下的血管增生,骨內靜脈瘀血,骨內壓力增加,影響骨組織微循環,骨營養障礙引起軟骨下骨板增厚、硬化,刺激新骨的形成,從而加劇了關節內壓力的集中,加速關節軟骨退變,形成惡性循環[1]。
4.2 采用小針刀能直接剝離病灶部位的粘連、緩解攣縮、切開疤痕、改善關節周圍血運,消除滑膜炎癥改變,促進損傷軟骨面,使病因解除,動態平衡失調得以糾正,局部組織恢復原功能,故臨床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3 通過按揉彈壓旋轉等按摩手法,使深在的粘連組織進一步松解,并整復錯縫的關節和矯正畸形,松解軟組織粘連,增加關節活動度,使關節達到原有的生物力線平衡狀態。并能疏通經絡,改善關節的血液循環,消除骨內靜脈瘀血,降低骨內壓,促進軟骨基質的合成,有利于關節內軟骨的修復。
4.4 以利多卡因加醋酸確炎舒松小劑量的局封,可消除小針刀的疼痛,促使無菌性炎癥的進一步吸收,起到消炎鎮痛、改善血循、減少術后粘連的作用。
4.5 本法治療骨性膝關節炎的關鍵在于尋找壓痛點,也就是找病灶所在,故臨床上應詳細查體,反復比較,不能只以病人的主訴為主,還應結合疼痛與體位的關系來正確尋找施術部位。
4.6 本法治療后期,應注意處理休息與功能鍛煉的關系[2]。應以休息為主,少活動,后期適當鍛煉,方式是膝部旋轉及屈伸活動等,采取循序漸進,逐步加強的方法進行,以達到促進血循、強筋壯骨、滑利關節、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防止本病的復發,起到標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1]孫剛,王永惕.骨內靜脈瘀血、骨內高壓在骨性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初探[J].中華骨科雜志,1991,11(5):374.
[2]李峻輝,李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中醫正骨,2001,(7):26.
R684.3
A
1007-8517(2012)22-0081-01
20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