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中醫“煩躁狀態”脈象辨析
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解析煩躁狀態的內涵,總結煩躁狀態的心理特征脈象及不同病機狀態下相應的脈與方,通過脈象特征對病案予以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脈象辨識與診治心理狀態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
脈象 煩躁狀態
煩躁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它可以影響機體的健康,甚者導致諸多疾病的發生。脈象作為中醫診斷的精髓之一,在疾病的診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患者心理狀態具有重要的辨識作用。筆者不揣淺陋,對煩躁狀態的脈象進行了探討,以期為臨床應用脈象辨識與診治心理狀態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
《增韻》曰“煩,悶也”,煩是指情緒的煩悶,為病者的一種自我感覺,不易被他人所察知;《國語·齊語》曰“躁,擾也”,躁是指肢體不安動,是一種他覺癥狀,表現于外,易為他人所感知。煩與躁出現雖有先后之別,但因二者常同時并見,因而并稱。
人的心理活動是隨著環境、生活事件等因素不斷發生著變化,其中心理狀態具有相對性,它表征著一定時期的心理活動的穩固性。中醫所指的心理紊亂狀態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保持著異于正常的認知、情緒和意志等心理信息內容。“煩躁狀態”是一種心理狀態的紊亂,是指患者心境不良,自覺心中煩悶不舒、情緒不安,事事不如意,急躁易怒,甚至出現行為舉止躁動不寧的一種證候。
3.1 切診部位 煩躁狀態脈象特征主要出現在左寸或和右尺部,呈局限性,若煩躁程度較重或時間較長,則以左寸或右尺為中心范圍擴大,甚至延及寸關尺三部。左寸為心所主,《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志,主管人體的心理活動,為思維意識的中心。右尺為命門所主,為生命之根本,內藏相火,心與命門,同氣相求,以火相通。心火偏盛也會引起命門火亢,命門火上炎可促使心火亢盛,擾及心神從而造成煩躁不寧。《素問·玄機原病式》載“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于外,則肢體躁擾,熱甚于內,則神志躁動,反復顛倒,懊憹煩心,不得眠也”。
3.2 心理特征 脈煩躁狀態脈象典型的特征表現為“動”,與傳統二十八脈中的動脈有一定的區別。傳統的動脈特征為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而煩躁狀態 “動”脈為脈搏搏動的起始段和最高點出現抖動的“躁動”之象,是脈搏搏動的諧振波頻率和幅度的增加,導致脈搏搏動動躍不穩所致。單純的心煩脈主要表現為脈搏高峰局部的躁動;而煩躁的脈象特點是脈來搏動基點不穩定,諧振波躁疾紊亂,躁的諧波成分彌漫而廣泛,類似許多鈍針密密麻麻,交替擊手。煩躁狀態的特征“動脈”與傳統的“動脈”相比,能更準確的反映人體心理狀態的改變。
3.3 病-脈-方相應 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或情志等多種病因皆可導致煩躁的產生,煩躁狀態不僅有寒熱虛實之不同,亦有內傷外感的差別,因而在脈象上除主體脈象的“動”特征之外,可因病因病機的變化而伴隨著不同的脈象和相應的證治方,古代文獻中病-脈-方相應的論述包括以下幾點。(1)外感煩躁:因外感風寒,內有邪熱煩躁的大青龍湯證,表現為發熱,身痛,發汗后癥狀減輕,其脈呈現浮緊之象。另外,在外感熱病中,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汗,汗下后煩躁者,其脈多呈虛象。(2)內傷煩躁:因陽明熱盛煩躁的承氣湯證,表現為不大便,繞臍痛,其脈呈現數實有力之象;陰中伏陽煩躁的破陰丹證,表現為頭疼,身溫,指末冷,胸滿惡心,其脈呈現沉伏之象;因陽虛陰盛煩躁的干姜附子湯證,表現為晝煩躁,夜安靜,四肢厥冷,其脈呈現沉微之象;陰盛格陽之不煩而躁的霹靂散或附子理中湯、附子四逆湯證,表現為欲臥泥水中,飲水不得入口者,四肢厥冷,其脈呈現沉細疾之象。心脾兩虛煩躁的歸脾湯證,表現為心悸,頭暈,乏力,倦怠懶言,其脈呈現沉細之象;陰血虧虛,虛火擾神煩躁的酸棗仁湯證,表現為虛勞煩擾,氣奔胸中,失眠,其脈呈現弦細之象。
3.4 病案舉例 郝某,女性,42歲,干部,因煩躁9月余于2012年5月15日來診。患者9月前因家庭瑣事生氣后出現煩躁,心中惴惴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欲與人交流,時有自言自語,偶有表情淡漠,入睡困難,眠淺易醒,自服舒必利、阿普唑侖等藥物,效不佳。現癥見:煩躁,四肢困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腹背脹,呃逆,二便調,舌紅,苔薄白,左手脈沉滯短,右手脈動弦滑。辨證:氣滯痰阻,心神不安;治法:疏肝理氣,健脾祛濕;處方:柴胡 12 g,白芍30 g,當歸 15 g,枳殼12 g,白術 20 g,半夏 9 g,蘇葉 15 g,厚樸 15 g,蒼術 20 g,黨參 15 g,防風 15 g,佩蘭 15 g,前胡 15 g,枇杷葉 12 g。7劑煎服后,癥狀緩解。
按:患者左手脈沉滯短,為氣機阻痹之象;右手脈滑乃痰濁內蘊之象,其脈弦為情志不舒,始終難以釋懷,過度關注此事之象;脈“動”表征煩躁的心理狀態;此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日久犯脾,脾運失職,生痰擾心,故出現煩躁,不欲與人交流,心中惴惴不安等心理狀態;痰濕困阻,故出現納呆,四肢困倦。
由上可見,由于煩躁狀態病機的復雜性,除“動”的心理特征脈象外,往往因病機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多因素復合脈象。臨床中需在把握主要特征基礎上,據病機詳辨,總結規律,可為煩躁狀態從脈辨治提供一定的依據。
R277.7
A
1004-745X(2012)10-1578-02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