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作漢 邴雅郡 朱成朔
(1甘肅省中醫院 蘭州730050;2甘肅中醫學院2010級研究生 蘭州730000)
眩暈是困擾人們生活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可見于西醫的多種疾病,如美尼爾氏綜合征、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其可發生于各段年齡,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痰濕、風火最為密切,而尤以痰濕最多見;現代研究表明吸煙、飲酒、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和肥胖等因素對痰瘀交結形成有促進作用[1],這可能也是造成痰濕中阻是本病較為常見的證型的原因。本研究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合氟桂利嗪作為治療組,單純氟桂利嗪作為對照組,對眩暈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6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均以頭暈昏沉、頭重如蒙為主要癥狀,或伴嘔吐痰誕、少食多寐,舌胖大,苔白膩,脈弦滑,辨證屬痰濕中阻證,病程45 d~8年。治療組46例,呈發作性的30例,持續性16例;其中首次發作5例,合并高血壓病19例,耳鳴、聽力下降5例,植物神經紊亂失眠6例。對照組30例,呈發作性的18例,持續性12例;其中首次發作4例,合并高血壓14例,耳鳴、聽力下降4例,植物神經紊亂失眠3例。全部病例均經X線攝片或CT檢查示頸椎骨質增生,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椎-基底動脈每分搏出量減少,血流加速,或有粥樣斑塊形成。經頭顱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并排除腦腫瘤、血液病及顱腦急性外傷者。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合并癥上無顯著差異。
1.2 治療方法 治療期間,患者需按醫囑服藥,不飲酒,避免引起眩暈的其它誘發因素。對照組:氟桂利嗪(國藥準字H10930003)5 mg,每晚口服,治療1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口服治療。藥物組成:半夏10 g,白術10 g,天麻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黨參15 g,生姜3片,大棗4枚(劈),甘草5 g。嘔吐頻作者,加代赭石30 g、生姜10 g;脘悶不食者,加白蔻仁5 g(后下)、藿香10 g;耳鳴重聽者,加郁金15 g、石菖蒲10 g。水煎分服,200 mL/次,3次/d,7 d為1個療程,觀察1個月內兩組的療效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實施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眩暈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治愈: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無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15.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46例,治愈8例,好轉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3%;對照組30例,治愈3例,好轉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李某,男,56歲,于2011年4月18日初診。訴頭暈近1年余,加重伴耳鳴1個月,嚴重時視物旋轉,不能站立,伴有惡心干嘔。曾多方診治療效不佳,入院做頭顱多普勒檢查示:腦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硬化并斑塊形成。目前患者頭暈,偶有耳鳴,納呆,夜寐差,大小便自調,舌苔白膩、脈濡滑。既往有高血壓病史3年,高脂血癥3年。四診合參,診為眩暈,證屬痰濕中阻。給予氟桂利嗪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以化痰祛濕,健脾和胃。具體用藥為:半夏10 g,炒白術10 g,天麻15 g,陳皮10 g,茯苓15 g,白蔻仁10 g,生甘草5 g,石菖蒲10 g,川芎10 g,代赭石30 g,生姜3片,大棗4枚(劈),柏子仁30 g,開水煎服,1 d 1劑,早、中、晚3次分服,每次200 mL。服7劑后自覺眩暈減輕,睡眠好轉,偶有耳鳴。守前方,加磁石30 g,石菖蒲增至15 g,繼服14劑諸癥消失。1個月后回訪,上述癥狀未再發作。
痰濕中阻證之眩暈,病機為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積聚生痰,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或素體痰盛,久蘊化火,痰火壅結,擾亂清竅而為眩暈。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亦謂其偏主于痰,有“無痰不作眩”之說。清·蔣廷錫等篡《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眩暈》謂:“眩暈者,痰因火動也。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風者,亦必有痰。”治當以健脾燥濕、化痰降濁法為主。半夏白術天麻湯是治療痰濕中阻的常用方,出自《醫學心悟·眩暈門》:“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方中半夏燥濕化痰,治痰厥頭痛,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表明半夏治療眩暈及血管性頭痛有較好療效[3~4];天麻熄風止暈,為治風痰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示天麻中所含天麻素在臨床中治療眩暈癥安全可靠,療效明顯,是治療眩暈較理想的藥物[5],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要藥,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陳皮理氣化痰;甘草、生姜、大棗調和脾胃。諸藥合用,標本同治,共奏健脾除濕、化痰降濁熄風之功。健脾是治痰濕之本,痰祛脾健眩暈自消,此治則正符合“脾為痰之源”的中醫理論;本方在臨床中也得到較好的療效,故成為治療眩暈痰濕中阻證型的經典方。
眩暈是一種臨床癥狀,在現代醫學中劃分較為籠統,大致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在未找到病因之前治療上往往只對癥處理,治療方法單調,療效相對較差,且易復發,難以兼顧其它癥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痛苦。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有著獨特的優勢,中醫治療眩暈病,更注重全身調理,補虛瀉實,調整陰陽,通過辨證,對證治療,再配合西藥,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經臨床觀察證實,半夏白術天麻湯能明顯提高痰濕中阻證眩暈治療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當然在推廣中西醫結合治療中,務必要做相關的檢查,應辨病辨證相結合,做到輕重緩急適宜處理,才不失對中西醫結合診療的正確理解。
[1]鄒襄谷,李永鑒,陳國通,等.老年氣虛痰瘀型眩暈證候積分與影響因素的多元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2):16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王志強,李炳超.半夏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藥雜志,2009, 38(1):65-67
[4]李麗,王慧娟,蓋成萬.半夏的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 2006,23(5):38-40
[5]張學森.天麻素治療眩暈癥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