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娜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310023)
肺炎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繼發腹瀉是臨床常見的問題。國內外資料顯示,小兒肺炎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腹瀉的機率為25.10%~52.90%[1]。腹瀉的主要原因可能為腸道菌群失調所致。培菲康(國藥準字S10950032,由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制成的三聯活菌制劑)作為一種腸道微生態制劑,在腹瀉病的治療中發揮良好療效,我們將其應用于肺炎患兒,發現其對肺炎治療過程中相關性腹瀉的預防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小兒肺炎192例(已剔除入院時存在腹瀉或入院后72 h內出現腹瀉者),其中男103例,女89例,年齡1個月~14歲。隨機分為預防組110例、對照組82例。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預防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分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診斷標準 臨床上有典型呼吸困難表現,肺部有細濕羅音或肺部羅音不明顯但X線檢查有炎癥性改變,住院72 h后出現排便次數增多至3次/d以上和糞便性狀改變[2]。
1.2.2 病情分類標準 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重型:中-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面色蒼白、體溫不升、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3]。
1.3 治療方法 預防組、對照組均給予抗生素及對癥支持治療,預防組同時加用培菲康散劑1.0 g口服,3次/d,對照組在出現繼發性腹瀉后在原有基礎上加用培菲康散劑治療。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均檢查肝、腎功能。
1.4 療效標準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標準[4]。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與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正態分布變量以(S)表示,兩組腹瀉發病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止瀉時間和總療程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腹瀉發病率比較 預防組110例出現繼發性腹瀉26例(發病率23.64%),對照組82例出現繼發性腹瀉31例(發病率37.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4,P<0.05)。
2.2 兩組腹瀉療效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預防組的臨床療效好于對照組,預防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0,P<0.05)。

表2 兩組腹瀉患兒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止瀉時間和腹瀉總療程比較 見表3。預防組繼發腹瀉的止瀉時間、腹瀉總療程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腹瀉患兒止瀉時間和總療程比較 (S) d

表3 兩組腹瀉患兒止瀉時間和總療程比較 (S) d
?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未見不適,治療前后檢查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
小兒腸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免疫功能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菌群失調,進而發生腹瀉。肺炎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目前臨床上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病原菌大多不明而不得不經驗性地使用廣譜抗生素作為常規治療且治療周期長。長期、大量、廣譜抗生素的應用極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微生態被破壞,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導致患兒病情加重及住院周期延長,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濫用,同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臨床上常選用微生態制劑進行預防,目前積極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桿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藥物[5~6]。培菲康是由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組成的三聯活菌原籍菌種配方,優勢互補,非常適用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肺炎繼發性腹瀉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
本臨床療效觀察顯示,加用培菲康的預防組肺炎患兒繼發腹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同時止瀉時間、腹瀉總療程上也明顯短于對照組。培菲康散劑是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制成的三聯活菌制劑,三種菌為健康人腸道正常菌群中完全對人無害的益生菌,口服后三種菌分別植于腸道上中下部位。上部為糞鏈球菌,為需氧菌,繁殖速度最快,12 h內達高峰;中部為嗜乳酸桿菌,為兼性需氧菌,24 h進入生長穩定期;下部為雙歧桿菌,是厭氧菌,48 h進入生長穩定期:這樣組成了一個在不同條件下都能生長、作用快而持久的聯合菌群,抑制腸道中有害菌的繁殖,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調整菌群失調,改善人體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從而減少了腹瀉的發生率和程度。
由此可見,臨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療肺炎的同時,應用培菲康可預防肺炎繼發腹瀉的發生及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患兒病情的恢復,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1]Turck D,Bernet JP,Marx J,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r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an outpatient pediatric population [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3,37(1):22-26
[2]唐秋林,林濱榕.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相關因素分析及微生物制劑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33
[3]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95-296
[4]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5]賀松,張德純,程芳,等.國內雙歧桿菌制劑預防小兒繼發性腹瀉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9,21(8):692-694
[6]培菲康防治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協作組.培菲康防治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療效觀察[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10):84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