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金華
(貴州省余慶縣松煙中心衛生院 余慶564401)
胃病是指胃黏膜的病變及舒縮功能失調所致的消化、吸收功能異常,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及消化道疾病,臨床表現為上腹飽脹、反酸、呃逆、腹痛及便血,胃病的發生與飲酒、吸煙、刺激辛辣食物、藥物、氣候及精神神經因素等均有關。2010年6月~2011年4月我科在西醫常規內科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野蘇膠囊治療胃病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符合胃病診斷標準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年齡18~48歲,平均28歲,病程0.5~10年,平均5.0年;對照組30例,年齡19~47歲,平均26歲,病程0.8~8年,平均4.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有明顯的上腹飽脹、腹痛、噯氣、反酸、呃逆或伴有便血;(2)上腹正中及偏左有壓迫疼痛;(3)經過纖維胃鏡檢查確診。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戒煙禁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療組口服野蘇膠囊(國藥準字Z20000135,0.33 g/粒)3次/d,每次3~4粒;阿莫西林膠囊1.0 g,3次/d;奧美拉唑膠囊10 mg,2次/d:7 d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 g,3次/d;嗎丁啉10 mg,3次/d;奧美拉唑膠囊10 mg,2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4粒,3次/d:7 d為1個療程。兩組均連續用藥1個月,然后做出評價。
1.4 療效判斷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即上腹飽脹病痛消失,噯氣、反酸、呃逆停止,便血及腹痛消失;(2)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便血減少,腹部壓痛減輕;(3)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或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據世界健康管理聯盟統計,全球胃病患者已從1985年的1.5億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5億人,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是7億人。有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已有1.7億的胃病患者。胃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不受年齡的限制,主要與生活習性和精神狀況有關,如吸煙飲酒、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飲暴食、藥物、氣候及情緒等均可導致或誘發胃病。胃病的發病機理,西醫認為主要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損傷,使胃黏膜屏障上皮遭受破壞后,胃腔內的氫離子得以彌散至胃黏膜層內,引起炎癥并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血管活性物質,以致有充血、水腫、糜爛、急性潰瘍和出血等病理過程。
胃病相當于中醫學中的“胃脘痛”,主要病機為情志不調,肝胃不和導致,或飲食不節(或不潔)損傷脾胃引起,或感受寒邪,氣滯寒凝導致胃脘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通為順、以降為和,治療多以辛開苦降以通其上下,理氣調中以協其左右。野蘇膠囊配方源自蔣經國先生的私人保健醫生朱楚帆大夫畢生臨床經驗總結而成的中藥驗方。在“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和諧”治療原則的指導下,精選野木瓜、陳皮、明礬、碳酸氫鈉4味藥研制而成的國家級新藥,具有理氣調中、和胃止痛功效。其中野木瓜有平肝和胃、解痙止痛的作用,其鎮痛效果與哌替啶相當[1]。明礬有收斂止血、殺菌抗炎的作用。碳酸氫鈉可中和胃酸,與明礬同服可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細膩的氫氧化鋁,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降逆、調中健脾、促胃動力排除腸內積氣的作用。綜上所述,野蘇膠囊能夠選擇性針對胃病的病因、病機發揮特有療效,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野蘇膠囊治療胃病可減少西藥的用量,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
[1]史建敏,楊震玲,王秋梅,等.野木瓜用于術后鎮痛的療效[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2,21(6):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