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設全球最大浮體式海上風電站
日本丸紅(Marubeni)宣布與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和新日本制鐵(Nippon Steel)等公司就浮體式海上風電試驗項目開展合作,在福島近海海域建設總容量達16 MW的3臺海上浮體式風力發電機和1座浮體式變電站,并計劃使用約1.5億美元作為初期研究資金,以加快實現將該地區發電容量擴展至1 000 MW的目標。
第一階段工程于2012年實施,包括1臺2 MW浮體式風力發電機、世界首座66 kV浮體式變電站安裝及海底電纜敷設工作。第二階段自2013年至2015年將新增2臺三菱重工公司提供的7 MW風機。日本富士重工(Fuji Heavy Industries)公司將提供第1臺2 MW風機,而在第二階段提供7 MW風機,而變電站建設由日立(Hitachi)公司負責。日本石川島船舶工程(IHI Marine)公司、三菱重工及三井造船(Mitsui Shipbuilding)公司將共同為風機制造浮體(floater)并安裝在水下深達100~150 m位置。
風電機安裝在浮體結構上有助于在不易建造塔架的水下深處實現發電。日本旨在到2017年3月實現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的商業化應用。除了提高成本效益外,建造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的最大技術難題是如何保障浮力機制穩定性以及將繩索固定在深度達200 m的海床上。由于陸上風能的開發利用在日本受到當地山區地形限制,因此推動了海上風電發展。合適的海洋深度為浮體式風力發電技術提供了發展潛力。目前該技術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與傳統固定式發電方式相比成本較高。
日本能源行業制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51年3月風電裝機容量達5萬MW,其中浮體式和固定式海上風電容量分別為17 500 MW和7 500 MW。日本風電協會(Japan Wind Power Association)預計風機生產和維護檢修服務成本到2030年將由目前每年約36億美元增至約62億美元。日本福島地區在2011年因發生地震和海嘯而遭受重創,丸紅公司希望該項目能在日本地震后推動當地經濟增長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同時加快當地浮體式海上風電技術出口的實現。
摘譯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