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峰
(湖北省團風縣人民醫院,438800)
《黃帝內經》成書的秦漢時期以前,推拿即已成為重要的醫療手段之一。古推拿產生于先民們的生存競爭。自上古新石器時代的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帶領人們圍著篝火跳舞,以驅寒取暖,強健身體,卻發現通過這種運動,可以祛除身上的一些病痛,這便是傳統體育活動及導引術的雛形,因此始創八卦九針,成為后世中醫學理論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以后經過歷代發展逐步形成了推拿學科。1993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其正式定名為按摩推拿學。
據古書記載,秦漢用兵西域,張騫、班超幾次通往西域,張騫等到過希臘的殖民地月氏等地,因此將古按摩療法傳到西方。至今英文的“推拿”一詞仿用希臘Chiro,系“手”的意思,Practic是“實踐”的意思,英文醫學辭典和《大英百科全書》都譯為“手醫”。魏、晉、隋、唐時期,推拿治療和自我按摩保健已十分流行,并在那時傳入了朝鮮、日本、印度和歐洲。唐天寶年間(公元742年至755年),日本人富康寫了一本《按摩手冊》,傳入法國,被譯成法文,叫做馬沙適,后又經瑞典人林氏在動作上加以研究,成為后來歐美按摩療法的基礎,稱之為“南洋按摩術”。近年來,西醫學習中醫對推拿學又是一個很大的促進。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重視中國這一傳統療法,歐洲稱它為無痛療法或無創傷療法,日本稱“中國整體”,東南亞一些國家叫推拿或按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推拿是一種物理療法,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通過推拿對機體的刺激,導致能量、信息的吸收、轉換、傳遞,從而引起機體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反應,對機體的效應及局部組織超微結構及神經生理、神經生化及神經內分泌等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對許多頑固性、慢性疾病及各種原因所致的肢體傷殘、功能障礙等起到了積極的康復醫療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神經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運動系統等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
從伏羲氏始創八卦九針到春秋時期《黃帝內經》乃至馬王堆醫書就形成了現代健康模式的雛形。后代醫家逐漸充實形成體系。實際上,古推拿學在中醫學中展現出現代健康教育與健康模式的歷史,我們的祖先較之現代醫學要做得更早、更好。西方醫學的模式從生物模式到20世紀后期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是一個進步,但仍不盡完善。古推拿是醫生用雙手在病人身體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來達到恢復或改善人體的生機、促使病情康復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人療人”的方法,屬于現代所崇尚的自然療法的一種,印證了“上工治未病”的中醫格言。衛生部“十一五”計劃已將“治未病”作為重點科研項目。以治療疾病為主導,逐漸向以預防疾病為主導的轉變,“重保健、治未病”將成為今后一新型的醫療模式。推拿學是以預防、養生、保健為中心,推拿針對大病后康復,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重大、慢性疾病阻止其進一步發展和治療的有效措施,對于確保國民健康、降低國家負擔確實意義重大,已受到全世界的極大關注,也逐漸形成其獨特的優勢,應當繼承、發揚、提高、振興。使人人可以生活過得更愉快、舒適、瀟灑、和諧。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齡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各種潛在的威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后期功能恢復的需要越來越重視預防、養生、保健。而推拿以其簡便易行的操作、獨特顯著的功效備受醫家學者的重視,其理論體系和臨床應用在中醫康復學的歷史發展沿革和現代醫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推拿文化伴隨中華民族的千年輝煌,上至三皇五帝,名醫國戚,下至民間巷尾的精華技術歷經千年沉浮,它產生于人的生存需求卻能治病于未然,它指導國人五千年的健康模式,卻又神奇地引導著現代醫學的新方向,并和諧地融入了世界文化。當我們對其所表達的慢性疾病、脊椎疾病、未病與亞健康的確切治療后,我們其實還領會的太少,也許它在免疫、生理、內分泌、生物力學、小兒生長乃至延年益壽等方面更加令人驚嘆。推拿在診斷、治療、保健、強身特別是預防、康復等多學科的顯著作用已能彰顯這種古老技術的新內涵,作為古老原始學說的現代醫學理念,足可見其磐石般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