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周振坤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哈爾濱150001)
抑郁性神經癥又稱心境惡劣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癥,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不斷激烈,本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問題及經濟負擔。有調查表明,抑郁性神經癥發病率約占精神科門診病人的5%~10%[1],國內統計為3.11%[2]。目前此病的治療多用選擇性5-HT重攝取抑制劑,此藥毒副反應小,臨床應用較廣,但長期服用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對認知功能、焦慮/軀體化癥狀的改善不明顯,出現消化、中樞神經、自主神經系統毒副作用,且長時間服用會導致機體對抗抑郁劑的耐受性,減弱療效。
本病屬中醫學“郁病”范疇,一般認為病因是情志內傷,病機為肝氣不舒,氣機郁結,兼有血瘀、化火、痰結、心神惑亂等,臨床報道郁證的治療多以疏肝行氣解郁為大法。針灸治療本病具有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等優勢,因此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本研究應用頭穴透刺法治療抑郁性神經癥40例,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項研究全部病例均來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門診及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7例,女33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18歲。對照組男6例,女34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9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抑郁性神經癥西醫診斷標準(根據1994年中華精神科學會委員會通過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2版[CCMD-2-R]的診斷標準)[2],屬輕、中度抑郁(20分<HAMD 24項總分<35分)。符合中醫“郁病”之肝氣郁結證和氣郁化火證診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郁病診斷依據和中醫辨證分型)。意識清楚,無失語、智能障礙,文化程度小學以上,能理解量表內容并配合治療。年齡18歲以上,70歲以下。近2周未服用抗抑郁藥的患者。
治療組(頭穴透刺組):取穴:神庭透印堂、懸顱透懸厘、囟會透頭臨泣。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皮膚常規消毒后,快速斜刺進針,針與頭皮呈15°夾角,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到達相應穴位。快速捻轉1~2min,頻率為200轉/min。取得較強針感后,留針3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
對照組(藥物對照組):口服黛力新,連續治療30天。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工作生活不受影響,HAMD減分率≥75%;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能參加工作,但工作生活能力達不到病前水平,HAMD減分率≥50%;有效:癥狀減輕或部分消失,但工作生活能力差,HAMD減分率≥25%;無效: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HAMD減分率<25%。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治愈12例,顯效19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治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67.5%。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本研究根據頭部歸經及主治,結合腦神經解剖結構及皮層下的功能定位,選取神庭透印堂、懸顱透懸厘、囟會透頭臨泣。神庭是督脈的穴位,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又行脊里,入絡腦,絡腎,與腦、髓、腎關系密切,主髓通腦;頭臨泣為膽經的穴位,是“陽維和太陽會于此穴”。頭臨泣、懸顱、懸厘均為膽經的穴位,膽經的腧穴主治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通過透刺上述穴位使病變部位脈絡通暢、陰陽調和、氣血平和,從而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化瘀散結、行氣開郁、寧心安神,達到治療抑郁性神經癥的目的。
[1]黃明生,劉協和.精神疾病診療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15.
[2]沈漁邨 .精神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