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蔬菜鄉衛生院,466001)
足癬是一種臨床十分常見的皮膚淺部真菌病,人群患病率高,發病誘因多與環境因素、個體特征、氣候濕熱和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久不透氣有密切關系[1]。臨床多表現三種類型:浸漬糜爛型、水皰型和角化增生型。其中以第4、5趾間的浸漬、糜爛繼發感染多見。通常多用抗生素口服、輸液、局部外用高錳酸鉀粉濕敷等進行治療。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采用中藥外洗治療足癬繼發感染患者206例,臨床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本組206例患者中男98例,女108例,均為門診病例。年齡12~65歲。單足158例,雙足48例,其中15例合并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均表現為趾間糜爛、滲血、瘙癢、水腫。
我科采用自擬中藥3號洗劑:蘇木、鉤藤、防風、防己、黃柏、黃芩、百部、白鮮皮、花椒各30g,土槿皮50g。水煎半小時放涼后外洗加局部濕敷,每次20~30min,每日1次。1劑藥可以反復煎洗3次,一般3劑為1個療程。特殊病例如足背紅腫較甚合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的,可采用中西藥并治的方法,外洗的同時可用青霉素、甲硝唑注射液輸液或口服復方新諾明片抗感染,以縮短療程。
治愈標準:紅腫消退,滲出消失,糜爛愈合為治愈。
治療結果:206例患者大多經1個療程治愈。
足癬繼發感染多發于夏季,患者均有紅腫、糜爛、滲液存在,有的合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本病的發生與體內濕熱停滯兼感外邪有關。正常情況下,脾主運化,脾運失職則水濕內停,內濕蘊久而化熱,濕熱下注,兼感外邪而誘發[2]。治療多以消炎、干燥創面、除濕解毒殺蟲為主。我科采用中藥三號洗劑,明顯縮短了病程,給病人減輕了病痛,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黃柏、黃芩、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百部、土槿皮抗真菌、除濕殺蟲、止癢;蘇木消腫止癢;防風、防己勝濕、行水、利下焦濕熱,達到使感染創面迅速干燥、消腫的目的。諸藥合用在臨床治療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高級教程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3-124.
[2]趙炳南.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