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彥 李 箭
(遼寧省海城市正骨醫院,114200)
腰肌紊亂癥是指腰部一組肌肉的肌纖維或不同組肌肉的肌纖維在一定原因下排列順序發生紊亂,刺激或嵌壓了其中的神經而產生疼痛的疾病。中醫稱之為“閃腰”或“岔氣”[1]。筆者2010年5月~2012年3月采用超微針刀配合圓利針、微波治療腰肌紊亂癥10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08例患者全部為我院門診患者,其中男88例,女30例;年齡30~65歲,平均48歲;病程4h~2日。
癥狀:本病主要癥狀是腰痛,因為疼痛而使腰肌緊張、痙攣,身體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單側者,軀干向痛側傾斜;雙側者,腰部板挺,不能彎腰,病人常以一手或兩手扶腰以減少腰部活動,表情痛苦,咳嗽,打噴嚏,甚至深呼吸、大小便等都能加重其疼痛癥狀。
1.超微針刀、圓利針:患者俯臥。如果患者腰椎間盤間隙小,可在患者的腹部墊一個枕頭。進針部位常規消毒,術者帶無菌手套,在腰椎自上而下推摸,摸到結節用超微針刀松解,用0.5mm×75mm的圓利針治療攣縮肌肉,選定攣縮肌肉,用圓利針斜刺,使肌肉感覺酸、脹、麻迅速減輕乃至消失。
2.微波:采用波長12.24cm、頻率為2450Hz的微波,對患處治療,每次30min,每日1次。
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強迫體位及腰骶部疼痛癥狀消失,脊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3~6個月內隨訪無復發;顯效:無強迫體位,腰骶部疼痛癥狀基本消失,脊柱活動功能基本正常,長久彎腰或勞累有輕微的酸痛;有效:強迫體位及腰骶部疼痛癥狀明顯好轉,脊柱活動功能部分受限;無效:有輕微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結果:108例患者中治愈90例,顯效15例,有效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8.14%。
排列在腰椎兩側縱行腰肌是由長短不齊的肌纖維在不同高度漸次加入而形成的。腰肌被腰背筋膜所包裹,腰部的感覺神經既要穿過筋膜,又要穿過腰肌,如果這些肌肉纖維不能協調一致的舒縮,就可發生排列順序紊亂,刺激或嵌壓其中神經而產生疼痛。有的人過去把這種病痛誤稱為“腰肌扭傷”,而所謂“扭傷”,是任何關節由于旋轉、牽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協調的收縮等間接暴力,使其突然發生超出生理范圍的活動時,可使肌肉、韌帶、肌腱、筋膜、關節囊過度扭曲牽拉而引起撕裂、斷裂、移位[3]。這種損傷恢復需要一定時間。
通過超微針刀松解病變部位的結節從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松則不痛”的緩解疼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做圓利針治療,可進一步緩解腰肌的痙攣,使肌肉從開始的收縮狀態轉為松弛狀態,達到松解粘連,解除痙攣的目的。再利用微波止痛,改善血液循環及消炎作用,治療腰肌紊亂后繼之產生的急性無菌性炎性水腫、滲出。
另外,超微針刀刀口只有0.4mm,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患者的疼痛。不用麻藥和激素,解決手麻、腿麻、疼痛等,安全無副作用。進針深度為1cm左右,治療時不會傷及神經及重要血管,為臨床提供了安全保障。治療時間每次1~2min,每3天一次,治療1~3次即可。而圓利針針刺點為:肌肉起點、中點、止點。進針手法簡單,無提插、捻轉,只是將針體穿過要求治療的部位即可。根據功能障礙的動作或姿勢選擇治療肌肉,不留針,患者隨治隨走,提高了臨床醫生的效率。
綜上所述,超微針刀配合圓利針、微波治療腰肌紊亂癥,具有安全、簡便、費用低等優點,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柳登順,張劍赤 .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 .洛陽: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01.
[2]張偉,陳玉辰 .動態下手法治療腰肌紊亂癥60例.河北中醫 ,2006,7:509.
[3]孫樹椿,孫之鎬 .中醫筋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