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光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276002)
從臨床觀察來看,感受風寒濕邪、積累性損傷是導致肩背部傷筋綜合征的主要原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凡睡臥當風,久居濕地,均可感受風寒濕邪,引起傷筋病癥,雖不致引起筋斷裂傷,但可使其性質和位置發生異常改變,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而長期單一姿勢下勞動,或過多使用某些肌筋,均可導致肌筋的積累性損傷。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勞所傷……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古代文獻將傷筋分為筋斷裂與筋不斷裂兩大類。本文討論的為后者。傷筋的病理改變可分為數種,其中筋歪、筋翻、筋轉屬于筋失其位,又稱“筋出槽”;屬于筋的形態改變者,有筋粗、筋攣、筋結等情況,臨床應仔細辨別。
本組168例病例均為我院推拿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就診患者,其中門診病人98例,住院病人70例;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67例;年齡17~65歲,平均48歲;病程最短者1天,最長者3年;未經治療者78例,經多方治療仍反復發作者90例。全部168例均符合肌肉纖維組織炎、肌筋膜炎、肌硬結病等診斷。
按摩膏的配制:紅花、沒藥、白芷、當歸、白附子、劉寄奴、制乳香、桂枝、香附、威靈仙、干姜、老鸛草各等分,浸入95%醫用酒精中(以酒精沒過藥面為度)。1周后濾去藥渣,將藥酊倒入不銹鋼容器中,置于微波爐上,以60℃小火邊煎熬邊加入醫用凡士林并攪拌至黏稠度適中關火晾涼后裝盒備用。
膏摩法:于溫暖的治療室內,囑病人俯臥于手法治療床上,暴露治療部位,醫者立于病人一側,雙手蘸取按摩膏適量,均勻涂布于病人疼痛部位,進行按摩治療。
推摩撫摸法:以雙手在病痛部位進行反復廣泛的推摩撫摸手法,使病人放松緊張的肌肉,更好地配合治療。在按摩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摸清疼痛范圍、痛點的位置以及有無筋失其位或肌筋形態改變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按揉撥理法: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以疊掌按揉法在病變部位進行治療,重點在痛點及肌筋形態改變的位置,進一步放松肌筋、探查病情。然后在重點部位以掌根或拇指撥法撥動痛點及其周圍的筋結,以松解局部粘連。充分松解后,仔細觸摸筋結下方找到筋槽,以雙拇指將出槽之筋理入筋槽以理筋整復。
彈筋插肩法:觸摸到筋結位置,以雙手三指拿法向上提拿該處肌筋,讓提拿起的肌筋在手中自然滑落,每處肌筋提拿3~5次,然后以右手食中無名指并攏,掌心向上,自內向外插入右側肩胛下進行推頂,左側同法施治。
走罐法:根據治療部位具體情況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以閃火法將火罐吸定在治療部位上,以雙手握住火罐的頸部,推拉火罐在病人體表來回游走至皮膚出現紅紫色即可。走罐順序:兩側膀胱經→肩胛內側緣→肩胛外側緣→肩胛岡上→肩胛岡下。重點部位重點操作。
走罐結束后,在重點部位及穴位上拔罐固定3~5min,起罐,以面巾紙擦去多余藥膏后覆蓋巾被休息10min。
療程:以上治療每次25~30min,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根據情況可間隔3~7天再治療。全部168例根據病情共治療0.5~5個療程,平均2個療程。停止治療后隨訪半年。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疼痛消失,半年內無復發;顯效:疼痛基本消失,遇陰冷勞累偶有發作,經休息后不治而愈;有效:疼痛基本消失,半年內有復發;無效:經治療無效或自行中斷治療。
結果:全部168例病例,治愈132例,占78.6%;顯效17例,占10.1%;有效9例,占5.4%;無效10例,占6.0%。總有效率94.0%。
副作用:其中2例患者因對藥膏輕度過敏而中斷治療。
肩背部傷筋臨床多見,可發于任何年齡、任何職業,多數患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了病人的日常活動,降低了病人生活質量,目前治療此病多采用針灸推拿、痛點封閉療法,但治愈后復發率高,且藥物治療有一定毒副作用。
傳統中醫適宜性技術膏摩走罐法治療肩背部傷筋綜合征,即發揮了推拿、火罐療法的作用,又體現了中藥外用的優勢,病人容易接受,治愈后不易復發,不用打針吃藥,簡單易行,特別適合基層醫院應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