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
2012年4月19日,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鐘勉到廣安區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現場進行了調研,對廣安區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工程規模大、質量高、效果好、有形象、有亮點,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
據了解,廣安區福城項目區位于河西現代農業園區腹地,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項目計劃綜合治理坡耕地面積418 hm2,擬實施石坎坡改梯121 hm2,土坎坡改梯297 hm2,蓄水池56口,沉沙凼148個,截排水溝15.66 km,田間道路11.67 km。工程于2012年2月開工,計劃4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5月底前全面完工。目前,通過施工單位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已建成的坡改梯工程占總任務的80%。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改善工程區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推動廣安區河西優質糧油基地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劉延平(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水務局)
2012年4月18日,鮑峰庭成為近10年來石城縣第一次專程調研水土保持工作的縣長。鮑縣長一見到水土保持局的同志就說:我到石城工作將近一年來,每次下鄉調研我都特別關注水土保持工作,早就想來水土保持局看看了……
隨后,鮑縣長在縣水土保持局局長黃曉華和各股室業務骨干的陪同下,深入前江、壩口、石田等小流域治理現場,認真查看了谷坊、山塘、攔沙壩、截水溝、竹節溝等工程治理措施和灌草、水保林等生物治理措施以及梯地、臺地等保土耕作措施。鮑縣長一上午馬不停蹄,邊走邊看邊聊,時不時提出一些很專業的問題與同行的水土保持局的同志探討,在交談中把自己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想法也和盤托出:
一是正確定位,利用地域優勢打好贛江源頭牌。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治水必治源,治源必治山。石城地處贛江源頭,是江西人民的“水塔”,要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就必須確保源頭“水塔”中要有源源不斷的清水,這就是我們地處源頭得天獨厚的優勢。有為才有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打好贛江源頭牌。為此,要大力宣傳源頭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大家都來關心源頭區生態建設;要用足用活政策,積極爭取上級在項目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二是注重科技含量,提升治理效率。當鮑縣長在治理現場發現了竹節溝對治理水土流失和促進樹木生長有明顯作用后就明確指出,石城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一定要加大科技含量,提升治理效率;要多與水保科研單位加強聯系和合作,提升治理品位、提高治理效益。
三是儲備人才,增強隊伍實力,做強做大水土保持事業。受機制和體制的約束和影響,人才斷層問題要想從正常渠道一下子解決難度很大,因此要突破傳統思維方式,可以先把我們需要的人招進來,在待遇上與國家正式人員一樣,個別特殊人才還可適當提高待遇,不然等到國家加大對源頭區的資金投入時,我們根本無法開展工作。我們可以依托市場,開展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從被動等米下鍋變為主動找米下鍋,水土保持事業大有可為,不要只局限于本地區,要有勇氣走出去。
四是加大執法力度,強化行業管理職能。新水保法為水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撐,尤其是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工作方針的確立,體現了我國生態建設與保護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的戰略性轉變,我們不能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為此,必須加大執法力度,運用法律武器懲治違法行為,切實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五是要善于爭取政府支持。在一路考察交談中,鮑縣長感覺到水土保持局一直以來堅持自強不息,在不等不靠中為石城生態建設干出了一番成績,實屬不易。在考察結束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同行的水土保持局的同志說:你們為石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做出了成績,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對你們表示感謝!他同時指出:要加強與政府領導的聯系,爭取政府支持和幫助;要拓展思路,利用政策資源開拓水土保持新局面;要繼續發揚不等不靠的精神,做出更大成績。
何慶九(江西省石城縣水土保持局)
2012年4月19日,臨湘市人民政府召開優化環境、行政監察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工作大會,四會合一。市委、人大、政府領導,市直單位、鄉鎮主要負責人及鄉鎮水管站站長共230多人參加了會議。市長龔衛國指出,要深刻認識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抓住水利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推動水土保持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一要全面把握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認真貫徹上級決策部署,推進生態環境攻堅,滿足人民群眾的愿望,真正做到讓水土保持工作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方環境,促進一方和諧。二要準確判斷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勢,全面客觀地分析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水土流失狀況嚴峻、治理任務艱巨、監督管理較為薄弱等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求各級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三要努力開創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必須加強協調,突出重點,全面推進2012年的水土保持工作。龔市長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工程、重點環節、重點區域的監管,把采礦區作為監管重點,加快整改;要進一步抓好綜合治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要進一步加強部門之間溝通、協調,共同監督,認真將“三同時”制度落到實處,把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劉岳旭副市長要求把水土保持工作提升到與防汛抗旱一樣的高度來認識,要對水土保持工作不落實、不負責的部門、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以對人民群眾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扎實做好水土保持的各項工作。
湖南省臨湘市水土保持局
自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一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以來,磁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強化宣傳,細化措施,堅持“五個”到位,深入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通過近兩年的建設,全縣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達99%,實施率達98%,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率達92%,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一是機構健全到位。及時充實調整了磁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領導小組,成立了磁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局(二級局),明確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性質和水保監督管理機構職能。
二是人員落實到位。水土保持專職監督執法人員由8人增加到10人。在全縣16個鄉鎮116個村選配了116名水土保持監督員,在工礦活動密集的3個鄉鎮設立了2個水保監督檢查所,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水土保持監督檢查體系。
三是硬件設施到位。配置辦公室4間,配備了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傳真機等辦公設備,并完善了監督管理數據庫系統。在檔案管理上,配有專門檔案室,專人負責,按照水保方案審批、驗收、監督檢查和案件查處進行分類歸檔,規范管理。
四是經費保障到位。縣財政切實保障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經費。積極組織水土保持工作人員參加省、市組織的各種技術培訓和法規培訓,所有專職監督人員經過市縣培訓考試合格,全部持證上崗。有6名同志持水土保持丙級證上崗工作,有效提高了執法水平。
五是執法裝備到位。配備了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GPS全站儀等現代化執法取證設備和專用監督執法車輛,為做好全縣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基礎。
近兩年來,連續3次集中28名骨干在全縣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集中行動,對山區、丘陵區238家集體、個體、小型企業和20家國有企業進行了監督執法專項檢查,限期整改7家,補報水保方案報告表19件。馬電灰廠、梧桐莊煤礦、黃沙煤礦、東升洗選廠經過恢復治理后,已成為花園式企業樣板。
楊志勇
霍新斌(河北省磁縣水利局)
江西省上猶縣歷來重視農發水保項目生態建設,在水保林營造過程中嚴格把好“八道關”:
一是把好規劃設計關。規劃前,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開展實地調查和踏勘,做好水保林規劃的基礎性工作。在規劃過程中,結合項目區的實際做出科學合理的水保林營造規劃和實施方案,保證其科學性和可行性。
二是把好苗木選擇關。一般情況下,選擇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鄉土喬木和灌木樹種,與此同時做好新樹種的試驗推廣工作。
三是把好施工隊伍選擇關。特別注意選擇在當地有豐富種植經驗的人員進行施工,并精心遴選責任心強者任隊長。
四是把好苗木調運關。按照“就近調運”的原則,基本實現了“即調即種”,極大地提高了成活率。
五是把好技術培訓關。在項目開工前,將水土保持技術人員下派到各自負責的小流域,對種植人員采取集中培訓、發放種植技術小冊子及現場示范種植等形式進行技術培訓。
六是把好技術指導關。造林前,將水保系統全體專業技術人員分配到每條小流域,對種植全過程進行技術指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
七是把好督導檢查關。適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交叉檢查、評比,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局面。
八是把好建后撫育管護關。定期組織勞力對新造水保林進行施肥、撫育,并制定管護制度,指定專人對水保林進行管護,防止水保林被挖、被折、被砍、被燒等現象的發生。
黃 衛(江西省上猶縣水土保持局)
紅安縣倒水河治理工程于2009年被列入全國重點地區小河流治理項目,工程總投資1.7億元,其中水土保持總投資4 487.61萬元。
在倒水河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建設過程中,縣水利、水保部門為了確保水利建設各項任務的落實,嚴格按照“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成果化”的要求,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各項防治措施,工程填方充分利用開挖方,施工用地盡量安排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施工道路盡量利用周邊已有道路,河道工程主要安排在枯水期施工,土方工程施工盡可能避開雨季,減少了暴雨及徑流對開挖裸露面的沖刷,從而減少了水土流失的發生。建設單位還組織開展了水土保持專項補充設計和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工作,確保工程質量達到設計標準、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指標達到方案確定的目標,其中擾動土地整治率99%,土壤流失控制比為0.9,攔渣率99%,林草植被恢復率95%。通過治理,如今紅安縣倒水河治理工程成為集排水、景觀、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為革命老區紅安縣城區平添了幾分靈氣和韻致。
朱普安
劉建華(湖北省紅安縣水土保持局)
秭歸縣自開展“長治”工程以來,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監測納入綜合治理項目建設范疇,在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同時,強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監測與試驗,實行水土保持效益監測“四同步”,即實行水土保持監測方案同步編制、監測設施同步建設、監測試驗同步實施(邊建設邊觀測)、監測設施同步驗收。監測內容包括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狀況、治理后的流失狀況、社會經濟效益等。目前,秭歸縣正在實施的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已經建成4個標準徑流監測小區、12個監測樣方、6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效益監測點,并在項目區內確定了18個典型農戶進行經濟效益跟蹤調查。
王 軍(湖北省秭歸縣水土保持局)
近幾年,江西永豐縣水利、農業等部門積極扶持水保產業,激勵投資業主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崗上興辦白茶產業,已經取得顯著效果。目前,該縣白茶生產年產值超過3億元,茶農人均獲純利8 500余元,增加和帶動就業1萬人次,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劉浩軍 黃永剛 (江西省永豐縣水利局)
(責任編輯 張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