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市農機局 陳木松

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是農機部門的重要工作職責。湖南省郴州市、廣東省韶關市、江西省贛州市三地同屬南嶺及羅霄山脈,呈小半月形座落于湘南、粵北、贛西,山、水、路、村莊形成省際“插花”,農機安全生產監管處于管不到位、無人管或管不了的松散狀態。筆者通過調研認為,開展域區合作是強化湘粵贛邊界地農機安全監管的有效措施,望湘粵贛交界地區的農機管理部門達成共識。
湘粵贛交界地區總面積約為2.5萬km2,交界主要縣市區有臨武、加禾、桂陽、北湖、蘇仙、宜章、妝城、桂東、樂昌、乳源、仁化、連州、崇義等,其河流、田地、公路、村莊彼臨相交相通,歷來親緣相隨,物流相接,居民共享一片天地,和諧相處。
近幾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實施,郴州、韶關、贛州三地農機化綜合水平明顯提高,農機服務“三農”的能力日益彰顯。郴州市到2011年農機總動力達367萬kW,機械化綜合水平達38.5%,在冊牌證管理的各類型拖拉機25615臺,其中運輸型拖拉機16574臺、盤式拖拉機4269臺、手扶拖拉機4772臺;韶關市2010年擁有各類型拖拉機52400臺,農田機耕率達81%;贛州市2010年擁有各類型拖拉機73961臺,其中盤式拖拉機24022臺、大中型拖拉機149臺、手扶拖拉機12419臺、運輸型拖拉機37501臺。目前3個市的拖拉機統計數15萬多臺,而實際保有量應近20萬臺。由于下述三方面的原因,對以20萬臺拖拉為主要對象的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實施區域合作,不僅非常必要而且顯得緊迫。
(1)自然環境導致監管難度加大。郴州、韶關、贛州三地省際之間道路歸屬復雜,國道、省道、鄉村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丘陵山區路窄、坡陡、彎多、路面質量差,許多渠溝、河道都是簡易小橋相連,使拖拉機等農具通行能力差,特別是易誘發運輸型拖拉機的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差,給農機安全生產監管特別是拖拉機監管帶來難度。
(2)安全監理手段有差異。郴州、韶關、贛州三市相臨地區多為老少邊窮鄉鎮,機手與居民普遍是文化低、操作技能差,政策法規和交通安全意識欠缺,無牌行駛、無證駕駛、拖拉機載人、人貨混裝、超寬超高超載、機車技術差等違法違規行駛現象時有存在。交通安全事故隱患多。而個別縣市區農機部門工作經費緊缺,編制少人手不足,農機安全監督手段差,對廣泛分布于山區道路行駛的拖拉機的監督鞭長莫及。
(3)安全監管要求各不同。一是省際之間對拖拉機特別是運輸型拖拉機的農機安全監理有差異,有的未列入監督管理范疇、有的只管四輪拖拉機而不管三輪拖拉機、有的僅管配置單缸發動機的拖拉機而不管多缸拖拉機;二是對拖拉機的技術檢驗、年度檢審以及機車與駕駛員的保險要求不一,從而形成不好管、沒人管的現象,安全隱患普遍存在。
湘粵贛邊界地區實施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區域合作的目的及任務是:一是完善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與服務體系,相互促進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引導邊界地區農機手有序跨區作業,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益;二是交流安全生產信息,強化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拖拉機駕駛員的牌證管理,消除農機安全事故隱患,確保農機安全生產;三是開展農機生產企業技術交流、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1)建立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機制。長期來,郴州、韶關、贛州三地有甲地村民購機后到乙地辦理證照的做法,造成安全監管誰也管不了、誰也管不到或不便管的局面。為此,3市農機管理部門應對相互辦理的證照均予以認可并進行監管,如安全宣傳教育、機車技術檢驗、證照年度檢審、作業事故處理等。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提供作業信息交流、安全監督管理及業務指導服務等。
(2)建立異地上戶辦證的互認機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省級農機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按照自愿選擇、就近管理、方便機手的原則,3市農機管理部門可相互受理跨省運輸及異地作業機主的上戶登記申請,按正規辦理牌證手續并負責機手培訓與考試辦證業務等。對異地辦證上戶等信息,3市農機管理部門應及時相互通報。
(3)建立年度聯檢聯審機制。按照國務院《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每年聯合開展一次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安全檢驗。3市農機管理部門及相關縣市區農機局對異地辦理的拖拉機行駛證、駕駛證與本轄區辦理的同時(單方或雙方聯合)開展年度檢審工作,各自或聯合下發檢審通知。實施安全技術檢驗等技術服務,統一規范拖拉機交強險和辦理駕駛員意外傷害險。檢驗場地、檢驗設備,互相租用或使用,檢驗人員可互相聘請。檢審實施方農機部門應及時通知證件辦理方農機部門,辦理簽章和交接相關檔案材料。
(4)建立安全事故處理及信息交流機制。3市農機管理部門要指定信息交流員并明確責任,互通聯系方式(電子信箱及電話號碼等)。對安全生產管理經驗、發展舉措、事故隱患、重大事故情況、機手意愿等均可予以通報與交流。
(5)建立農機生產企業技術交流平臺。3市農機管理部門應主動牽線搭橋,為三地農機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產品協作配套等提供服務,促進湘粵贛邊界三地區農機制造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放大市場競爭力。
在湘粵贛交界地開展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區域合作具有針對性、互補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多贏之舉,也是新形勢下實現農業機械全面安全監督管理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明確區域合作的基本內容后,區域合作工作的基本措施有三個方面。
(1)建立監督管理區域合作平臺。建立區域合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郴州、韶關、贛州三地市農機管理部門依次擔任聯席會議輪值單位,輪值時間為1年。每年適時召開1~2次協調商討會,3市農機管理部門及相關縣市區農機局負責人參會,輪值單位為召集人并負責會議組織與服務。
(2)成立區域合作協調領導小組。協調領導小組由3地市農機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和農機安全監理所所長組成,輪值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協調領導小組組長;輪值單位農機安全監理所所長擔任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并負責輪值年度區域合作日常工作。
(3)規范區域合作經費支出。區域合作聯席會議活動經費可由3地市農機監理規費收入中列支;3地市農機管理部門也可向相關縣市區農機監理機構,按證照辦理數量的一定比例收取信息服務費或會費。比例自行確定,做到專款專用,接受財務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