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蔡德所
(1.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廣西南寧530023;2.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南寧530004;3.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廳,廣西南寧530023)
河池市和百色市位于廣西西部,轄23個縣(市、區)、274個鄉(鎮),土地面積69709 km2,2010年總人口781.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當地巖溶地貌發育、旱澇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是著名的老、少、邊、山、窮地區[1]。長期以來,由于地處偏遠、山高嶺峻,當地的基礎設施不足,經濟發展緩慢,雖然改革開放后國家加大了對其經濟建設的投入,但是石漠化區群眾生活條件仍十分艱苦。據遙感調查結果,20世紀末兩市的石漠化面積為1.57萬km2,占廣西石漠化總面積的56.5%,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1)地質地貌。碳酸鹽巖是巖溶地貌(石漠化)賴以發育的基礎。河池、百色兩市位于紅水河、右江河谷上游,屬云貴高原東南緣、桂西山地與桂西南巖溶低山的交接地區,受云貴高原持續劇烈上升影響,形成了重巒疊嶂、峽谷深切的峰叢山地地貌與峰林石山景觀[2]。地層多為泥盤—二迭系以碳酸鹽層為主的淺海相沉積層,巨厚碳酸鹽巖分布廣泛,多期斷裂構造極度發育,為巖溶地貌發育創造了條件。
(2)氣候條件。氣候對巖溶地貌發育、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降水和溫度兩個方面。兩市地處低緯度地區,炎熱多雨、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使溶蝕的化學反應速度大大提高,地貌多向負向形態(封閉洼地和巖溶谷地平原)演變,極有利于巖溶地貌發育[2]。
(3)土壤植被。在石灰巖地區由碳酸鹽巖風化形成的土壤稱為石灰土。石灰土土壤理化性質表現為富鈣、偏堿性,有效營養元素供給不足和不平衡,水分含量偏低,質地偏黏重。同時,潮濕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土壤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其含量較大氣往往要高出數十倍,具有很強的溶蝕能力,從而大大加速了巖溶地貌的發育與演化過程[3-4]。因此,在石灰土上發育的植被具有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鈣性等特點,其自然生產力低,植被恢復速度緩慢[5]。
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環境破壞加重,是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劇的重要因素。
(1)過度砍伐植被。近50年來,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巖溶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積累的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20世紀60年代,在“向山上要糧”口號的錯誤指導下,農民大量毀林開荒種糧;80年代實行了山林承包責任制,但由于管理滯后,大量的集體林木被砍伐;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建筑用材需求量快速增加,木材被大量砍伐并輸出。
(2)人地矛盾突出。巖溶地區山高坡陡耕地少,環境容量極低。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巖溶區人口承載量不宜大于100人/km2[6]。2010 年兩市人口密度為 112 人/km2,超載12%,雖然超載量不大,但人口分布不均衡,例如平果縣巖溶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64%,而人口卻占到全縣總人口的67.83%;凌云縣60%的人口分布在40%的巖溶石山區域。人口倒掛使得巖溶區土地資源更加缺乏,群眾不得已才要向山區要地。
20世紀末以來,河池、百色市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治理工程,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善石山區生態環境的辦法。
(1)基礎設施“大會戰”。2002年河池市東蘭、巴馬、鳳山3縣開展了基礎設施“大會戰”,由國家投入22億元,建設項目涉及交通、水利、教育、衛生、人畜飲水、生態建設、電力、通信等12類34個大項75312個項目,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發展了縣域經濟。同時,“大會戰”也使3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石漠化擴大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2)林業生態示范區。2001年國家林業部門啟動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作為重點公益林試點之一,廣西每年獲得補助1.75億元,其中巖溶區獲得的補助款約占總額的37.6%。在補助資金的支持下,通過建立林業生態示范區,提高了群眾保護森林的積極性和生態意識,促進了巖溶區石漠化治理和森林植被保護工作的開展[7]。
(3)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自2004年開始,在水利部和廣西區政府的支持下,在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的隆林、西林、凌云、樂業、南丹、天峨、鳳山7個縣先后開展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措施包括修建地頭水柜、谷坊、梯地、沼氣池,實施封山育林,栽植經濟林等,至2008年共完成中央投資7102萬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470 km2,新建坡改梯2333 hm2,有效改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4)實施整村推進、異地安置。對于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資源匱乏難以生存的地方,當地政府實行了異地安置政策。例如,河池市在廣東省的對口支援下,從2005年開始實施了首批整村推進的異地搬遷扶貧工作,僅環江縣就征地2.5萬hm2,建設居民點271個,安置巖溶區群眾1.4萬戶6.65萬人,大大減輕了巖溶區的環境壓力。都安縣南亮村村民譚全偉從巖溶區遷移到環江縣移民點后,貸款2萬元種水果、養豬等,第三年收入就達2萬元,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比原來在巖溶區時年人均純收入700多元增加了近5倍。
(5)實行扶貧助困、結對幫扶政策。為了鞏固“大會戰”的成果,解決巖溶區貧困群眾積累少、底子薄、生產資金短缺的實際問題,扶貧辦每年下撥專項扶貧資金,例如百色市每年通過市扶貧辦下撥的扶貧開發資金就有2000萬元,另外還有每年1.2億元的扶貧貼息貸款,用以幫助和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生產和產業開發。同時,在自治區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各單位開展對口扶貧,幫助巖溶區的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6)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為加快巖溶區的石漠化治理,2008年國家安排專項資金,啟動實施了巖溶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自治區發改委的統籌協調下,農業、林業、水利、水產、畜牧等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了植被恢復、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食草畜牧業和后續產業發展、異地扶貧搬遷等六大工程。項目區通過恢復植被、發展食草畜牧業,促進了生產,保護了生態;結合水土保持開展基本農田建設,并完善配套設施,提高了糧食產量;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和異地扶貧搬遷,以減輕巖溶區生態壓力,逐步改善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1)群眾參與熱情不高。不少巖溶區群眾對石漠化治理缺乏熱情,經濟條件較好的群眾認為治理石漠化對自己的生活影響不大,生活比較困難的群眾對治理石漠化充滿希望,但更多的是無奈和忍受。群眾是治理石漠化的主體,轉變他們的意識和觀念,樹立長期與石漠化斗爭的勇氣和決心是治理石漠化成敗的關鍵。為此,政府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廣泛深入地擴大宣傳,想群眾所想,特別是貧困群眾所想,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
(2)重建輕管現象普遍存在。筆者在各地的調查中發現一些前幾年才修建起來的水利工程、鄉村公路,由于缺乏后期管理而損壞嚴重。一次在某村的調查中聽當地干部介紹說:“這幾年在上級扶持下,陸續修建了不少地頭水柜和人飲水柜,但仍有3個月缺水,要求上級繼續支援”。但到了現場才發現在村子附近的3個水柜中僅1個有水,其余兩個中1個因引水渠被樹葉、淤泥堵塞而引不進水,另一個則因水柜底板和墻體有裂縫而出現漏水。管理工作不到位,建好的防治設施也很難發揮效益。調查中,我們聽到的多是反映還缺什么、還要什么,很少聽到現有工程效益發揮如何、在管理上存在什么問題、要求在管理上提供什么幫助,可見管理部門對治理設施的運行管理重視不夠,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
(3)不重視科學規律。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比如什么土質、氣候適宜種什么樣的植物,用什么方法飼養牲畜長膘快,如何培育適合當地的良種以提高農作物單產,如何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修建水柜、沼氣池要掌握哪些技術,異地安置點如何選擇才不會出現地質災害等,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但在調查中,常常發現不尊重科學、不講究技術的情況,造成水柜開裂蓄不上水、沼氣池建成后不能使用、異地移民安置點出現地質滑坡、果樹長勢很好就是不結果等,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
(1)加大宣傳力度,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治理石漠化是改善巖溶區生態環境、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的重要措施,而幫助群眾樹立信心則是石漠化治理成敗的關鍵。江澤民同志在視察田陽縣永常村時指出:“扶貧先扶志,這條路走對了”。治理石漠化、保護生態環境,巖溶區群眾是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因此要充分調動他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了解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向他們宣傳示范區的成功經驗,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并且在治理措施實施中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2)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石漠化地區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出現了“人口增長—擴大耕種—毀林—水土流失—石漠化”的狀況,因此要改善生態環境必須先下大力氣控制人口增長,緩解人地矛盾。對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地方,要繼續實施異地安置政策,逐步恢復生態。同時,要努力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環境意識,除著力貫徹落實九年義務制教育外,還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由教育、扶貧、科技等有關部門協作舉辦生產技能培訓班,提高群眾的生產技能,擴大就業門路。
(3)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三分建,七分管”,石漠化綜合治理長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管理。因此,在規劃時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包括建設、管理、監督等制度和管理機構,落實責任。在實施過程中,各級政府要協助主管部門建立和完善管理網絡,強化管理職能,建立項目完工后的回訪制度和后評估辦法,防止“邊建設、邊破壞”或“建設時一窩蜂,建成后一齊松”的現象,保證建成一處、管好一處、發揮效益一處。
[1]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1年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390,406.
[2]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寧市博物館.廣西先秦巖洞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
[3]吳應科.西南石山巖溶地區生態環境特性暨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思考[A]//中國西南石山區第四次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研討會專輯[C].2002:106-111.
[4]曹建華,袁道先,潘根興.巖溶生態系統中的土壤[J].地球科學進展,2003,18(1):38-44.
[5]李品榮,陳強,常恩福,等.滇東南石漠化山地不同土類地力變化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4):152 -155.
[6]鄭紅雷.重慶南川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