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霞
(泉州市豐澤區水土保持辦公室,福建泉州362000)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茶、果產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山地茶果園的種植面積也隨之增加,開山種茶果已成為泉州市山區縣發展區域經濟的一種手段,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日趨嚴重。如何依法利用山地,保持水土,讓自然資源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現就泉州市山地茶果園的現狀、利用和保護作簡要分析。
據泉州市水土保持辦公室2004年組織的對集中連片、規模在6.67 hm2(100畝)以上的果園、茶園、旱地和其他園地水土流失狀況的調查統計,全市規模在6.67 hm2以上的果園、茶園、旱地和其他園地的水土流失面積達56747 hm2,占全市園地和旱地總面積145900 hm2的38.9%,水土流失強度以輕、中度為主,其中:輕度占52.8%,中度占36.7%,強烈占9.9%,極強烈占 0.5%,劇烈占 0.1%。
據統計,全市果園水土流失面積占果園總面積的45.1%,其中以南安市最為嚴重,果園水土流失面積占果園總面積的75.3%;其次是永春縣,果園水土流失面積占果園總面積的64.2%。全市茶園水土流失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63.1%,尤以南安市和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較為嚴重,分別占其茶園總面積的85%、64%、62%和62%。
全市低產茶果園面積占茶果園總面積的65%,山地貧瘠、水土流失使部分適齡茶果園產量低,直接影響茶果農的收益。
以上數據說明泉州市的茶果園建設中存在相當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抓緊抓好茶果園建設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極其重要。
2.1.1 規劃前提
科學規劃的前提是要以新修訂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法律條款為準則,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在25°以上陡坡地種植經濟林的,應當科學選擇樹種,合理確定規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在5°以上坡地植樹造林、撫育幼林、種植中藥材等,應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在禁止開墾坡度以下、5°以上的荒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應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要以法律手段約束、規范開山種茶果行為。
2.1.2 規劃的指導思想
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科學合理地利用山地資源,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長短結合,以獲得更高的綜合效益。
要實行保護性開發,注重茶果牧結合、茶果肥結合和茶果草結合,走生態農業建設道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2.1.3 布局原則
布局的原則是:按山頭林戴帽,山腰種茶果,山腳養豬、養禽、養魚布局;要求建園時做到林、臺、路、樹、溝、池、坑、屋統籌安排。
2.2.1 修筑梯田
泉州市所屬山區除德化縣外,大部分山地屬低山丘陵區,可開墾坡度在5°~25°之間。在丘陵山坡地新建茶果園時,應先修梯田,后種植茶果。修梯田應先開挖梯田上方的截、排水溝,再自上而下逐臺修筑。修筑梯田必須做到六要:即地要平、表土要留、埂要牢、水要暢、路要通、配套要齊。
(1)地要平。梯田一是要沿山坡等高線布設,依山就勢定長度和寬度,緩坡地帶面積可大些;二是田面要平整或向內傾斜,形成內低外高的田面。
(2)表土要留。修梯田時應將表土(15~30 cm厚)剝離集中堆放,待田面平整完畢后再覆蓋至表層。
(3)埂要牢。每臺梯田梯壁應修筑埂坎,以便攔蓄雨水徑流。在梯田內側開挖竹節溝的同時,將挖出的土壤砌筑埂坎,夯實土層,也可以用石頭砌埂坎。保留埂坎坡壁的植被,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埂坎要種草保護,適合的草種有平托花生、百喜草、狗牙根、黃花菜等。
(4)水要暢。梯田要按10年一遇3 h最大降雨布設排水系統。在每臺梯田田面內側開挖竹節溝是坡地茶果園改造的一項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增加蓄水、排水,防止水土流失。一般竹節溝底寬25 cm,深25 cm,兩側坡比為1∶0.5,每5~10 m為一節。而沿山體縱向修筑的排水溝則能有效地引流各坡面的雨水。一般排水溝應采用“之”字形設置,并根據坡度設計截水坎,可以石砌也可以做土質排水溝,如為土質排水溝應結合截水坎種草防沖刷。環山截、排水溝的修筑,將山頭坡面的雨水徑流引出梯田外,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截排水溝斷面設計以上坡集雨面積而定,一般底寬0.5~1 m、深0.5~0.8 m,溝、埂應種草防沖刷。
(5)路要通。要根據耕作和管理的需要,在梯田間設置若干作業小道,一般道路應采用“之”字形盤繞而上,比降不能超過15%,路寬視山地形勢而定,路肩兩側應設排水溝,排水溝應種草防沖刷。土質路面應種耐踩耐壓的草種,如狗牙根、百喜草等。
(6)配套要齊。①配套灌溉系統:在修筑山體縱向排水溝時,應依山勢在山中部、底部修蓄水池,這樣能有效地將雨水收集,以便利用。有條件的每3.3 hm2配置一個50 m3的蓄水池。②配套養殖業:山地茶果園建設必須與發展畜牧業等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茶果園、草、禽畜牧等農業生態模式經營,形成一種立體生態平衡鏈,實現系統資源的綜合利用。③配套管理設施:要依園區的規模大小設置管理房、肥料庫、藥庫、倉儲庫、農機具,有條件的要引用電腦管理程序,實現智能化管理經營。
2.2.2 茶果園管理
(1)人才引用。茶果園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首先要聘請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與管理。要引用對農業技術、畜牧業技術、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等多學科、多專業較熟悉的人才,要從小農管理模式上升到科學管理模式,用綜合治理模式管理山地茶果園。
(2)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園區的水土保持工程主要是對梯田、排水溝、園區道路的防護,因此要在雨季來臨前和雨后進行檢查和修復,及時加固和清淤。
(3)合理間作和套種。要在茶果園套種綠肥或牧草,以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園區小氣候。要選擇適宜當地生長的草種,如百喜草、印度豇豆、香根草、爬地蘭等。
(4)園面覆蓋。茶果園園面覆蓋是指在茶果園地面覆蓋草或其他干物質的土壤管理辦法,如覆蓋雜草、稻草、秸稈或殼類等物質,能有效地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并有保暖防凍、改善土壤表層等作用。
(5)科學施肥。提倡科學施肥,以防止肥害,防止土壤板結,減少面源污染,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