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梅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43)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鐵路工程的建設規模迅速擴大。鐵路在給人們提供優質高效的出行環境、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在其建設過程中工程占地、棄土棄渣、路基填筑與開挖等工程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引發新的水土流失,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據調查,我國每年新增建設用地約112萬hm2,產生棄土棄渣約96億t,造成水土流失面積約312萬hm2,水土流失量約9億t[1],這些數據表明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不容忽視的。水土保持方案既是項目批準立項的必備條件,又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技術指導文件。因此,及時解決方案編制中存在的問題,編制高質量的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可為建設單位履行法律責任、施工單位落實水保措施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提供依據,最大限度地預防或減輕工程建設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達到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的,是我們水土保持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 50434—2008)要求開發建設項目應按照“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規定,堅持“預防優先,先攔后棄”的原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和《鐵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規定》,鐵路建設項目應在可研階段編報水土保持方案。隨著水保方案編制工作的開展,對方案報告書編制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隨之出現了方案報告書的編制深度與主體工程設計深度不協調的問題。鐵路建設項目可研文件主要是從技術、經濟等方面進行綜合論證,為工程初步設計做鋪墊,此時其線路走向、設計標準等尚未完全確定,對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調配、工程占地面積和類型、取土場、棄土棄渣場設置等重點水土保持問題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詳細而準確的介紹。方案編制者只能從水保角度出發,通過查看地形圖、現場調查等手段進行估算或選定這些基礎資料,很難站在主體設計角度綜合考慮,致使施工時主體設計內容變化較大,難以將各項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實處,給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落實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帶來困難。
方案報告書中的現狀介紹包括項目概況和項目區概況兩方面的內容。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視,水土保持專業技術人員需求量急劇上升,因一時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一部分相近專業的技術人員流動到水土保持行業中來,而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土保持專業知識相對薄弱,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比較膚淺,對開發建設項目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在編制項目概況和項目區概況時,只是簡單機械地照搬主體設計中的相關內容,對現狀不進行分析或分析深度不夠,致使現狀介紹得主次不分,土石方、取土場、棄土棄渣場、大臨工程等主要內容缺失或不突出;對土地利用現狀、人均耕地面積、暴雨特征值等既不進行現場調查,也不做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導致項目概況章節篇幅很長卻缺少主要內容,不能滿足方案審查和技術規范的要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建設項目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作為項目立項的必備條件之一,日益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但方案編制單位在方案編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審查通過和迎合主體工程需要為目的,被動服從、遷就于主體工程設計結果[3]。在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中出現方案比選無水土保持量化指標,施工工藝介紹不全面,無臨時占地和取土場、棄土棄渣場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與評價內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對施工工序、時空等因素的綜合考慮,致使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流于形式。
水土流失預測是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預測項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斷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為下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導性意見[4]。目前,方案編制中水土流失預測方法多采用類比法,即通過與項目區既有項目水土流失監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用修正值來預測本項目新增土壤流失量。但是,由于現有水土流失監測制度不完善,大多數監測數據不公開,很多建設項目所涉及的項目區缺少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實測值;同時鑒于科研深度和方案編制的客觀條件,方案編制單位無法開展現場實測工作,導致方案編制單位在水土流失預測時不能對水土流失危害做出全面分析和評價,無法對土壤侵蝕模數進行合理取值,使得水土流失預測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降低,起不到指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設的作用。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要求鐵路項目水土流失監測應以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大型開挖破壞面和土石料臨時轉運場等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為重點,設置監測小區,并平行布設3個以上監測點[5]。根據鐵路建設項目的施工特點,土石方工程一旦開工,就會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棄土等工程活動,路基邊坡和取土場、棄土棄渣場等水土流失重點區域被頻繁擾動,很難布設監測小區和定點監測點。但為了滿足水保[2009]187號文中有關監測頻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選擇符合條件的坡面布設定點監測點,無法對工程建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量化。此外,因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對主體工程實施進度的制約作用較小,建設單位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消極應付,往往在工程接近完工時才委托監測單位實施監測工作,使土建高峰期的水土流失資料處于完全缺失的狀態,監測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整個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效果,設計單位無法及時補充、完善相應的水保措施。
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作為建設項目可行性設計的一項專項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體工程可行性設計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現場踏勘、調查、航片解譯等輔助手段,確定項目建設過程中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以達到預防或減輕工程建設過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確定是否對項目進行投資的重要依據,研究的對象為主體工程本身,而對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棄渣場和取土場占地面積、地類、設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點內容,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一般不會進行詳細介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人員根據主體工程已選定的線路,通過現場調查、踏勘,根據工程所需選定相應的取土場和棄土棄渣場,但這些主要是從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選定的,大部分不能滿足路基填料、運距等主體工程的要求,落實難度大,致使水保方案報告書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結合行政要求,針對鐵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深度及行業特點,結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要求,開展行業分類研究[6],探討水土保持方案與鐵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間的互補關系,明確鐵路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編制的目的、編制深度、主要研究對象、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提高方案編制工作的科學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指導,方案編制單位應組織編制人員到施工現場參觀,并積極舉辦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參觀施工現場和培訓學習,了解鐵路建設項目的組成內容、工程特點、施工方法、施工組織安排和施工時序,掌握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點部位、段落及時段,分析工程建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鑒同類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經驗,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確保水保方案報告書的編制質量。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是方案編制的重點和難點,通過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對不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線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補充和完善建議,有利于明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主體,使水土保持監理和水土保持監測落到實處,為水土保持設施專項驗收提供保證[3]。因此,應強化方案編制單位對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并按照水土保持規范中的一般規定、約束性規定以及特殊規定,從保護項目建設地周圍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發,查找主體工程設計中線路選線、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場、棄土棄渣場及大臨工程位置設置等環節存在的缺陷,論證主體工程設計的不合理性,補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設計,并對主體設計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議,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擾動范圍、減少植被破壞和棄土棄渣、預防或減輕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復項目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鐵路建設項目屬線性工程,具有線路長、跨度大、占地面積大,對原地貌的擾動和破壞大,工程組成較多,施工周期較長等特點。工程施工過程中地表擾動后的土壤侵蝕模數受項目所在地氣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工程擾動前后土壤侵蝕模數的正確取值對預測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建議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或委托相關科研單位,在已有土壤侵蝕類型分區的基礎上,對全國各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行全面調查,根據其水土流失特點和土壤侵蝕現狀,研究制定出各類型區不同侵蝕類型、等級的水土流失預測方法和技術參數,并形成規范性或指導性文件;要求建設單位對各開發建設項目及時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并公布監測結果,以便編制單位對照或參照采用[7],從根本上解決水保方案編制中水土流失預測不準的問題,使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編制更加規范和科學。
水土保持監測對水土保持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科學的監測,才能掌握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及變化情況,發現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隱患,及時完善防治措施,協助建設單位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并為水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政策和實施決策提供重要憑證。由于我國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起步較晚,監測制度不健全,所以監測手段、方法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相關科研單位進行水土保持監測布點和監測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據鐵路建設項目的工程特點和施工特點,制定出科學、操作性強的監測規范規程,使水土保持監測方法和監測點的布設更加規范、科學。同時應加強監管力度,對未及時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建設單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業主了解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及時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并定期報送水土保持監測報告。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對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優化主體設計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我國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工作起步較晚,在方案的編制過程中難免出現編制深度設置不合理、監測布點和預測方法不完善、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隨著新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和實施,各項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日趨完善,方案編制單位基礎資料的積累和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強,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工作將更加規范,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將更加切合實際和具有實用性,為促進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開展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劉卉芳.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中應注意的幾項問題[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1):35-37.
[2]GB 50434—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S].
[3]馬祥華.淺析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2011(4):27 -28.
[4]馬良,周士勇,范明元,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山東水利,2006(6):27-28.
[5]GB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S].
[6]袁普金,尤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深度探討[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5):131 -133,135.
[7]余昭里.水土保持方案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水利科技,2007,33(1):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