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潤民,王 偉
(1.臨朐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山東 臨朐262600;2.萊山區水利局,山東煙臺264003)
臨朐縣地處魯中山區北部,總面積1833.73 km2,其中山區丘陵占87.3%。多年來,臨朐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堅持不懈地大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先后對89條小流域進行了重點治理,累計投工2.4億個,投資5.2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63 km2,年土壤流失量由590.20萬t減少到目前的280.17萬t,年土壤侵蝕模數由3128 t/km2下降為1473.26 t/km2。項目的實施,使區域性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明顯好轉,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治理成效顯著,臨朐縣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為認真總結臨朐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經驗,開拓新形勢下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完善水土流失治理對策措施,我們對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近年來,臨朐縣健全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了全民治理開發的良好氛圍。工作中,先后形成并推廣了“先治后包”、“先包后治”、“規模治理”、“特色產業帶動”等治理模式,走出了具有臨朐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路子。
對荒山比較集中的小流域,推廣了申家莊小流域“統一規劃,分戶施工,以穴帶地,先治后包”的做法,該模式以組織農民投勞為主,由流域村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分批治理完成并承包到戶。申家莊村利用這種辦法,用兩年時間治理127 hm2,栽植各類果樹6萬多株。
對荒山比較分散的小流域,推廣了石甕溝小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先包后治,限期治完”的做法。對規定期限內完不成治理任務的收回承包權,并收取荒蕪費,以此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石甕溝村只有260人,承包后1年內治理了73 hm2,全部栽上了經果林。
先治后包、先包后治模式一般治理規模小,質量標準也不夠高,產業化程度低,易受市場沖擊。為解決這些問題,臨朐縣適時提出了“經濟林基地化,梯田地堰生態化,小流域經濟產業化”的小流域治理目標,進行規模開發,集中會戰。每年冬春全縣各鄉鎮都組織集中會戰,按照大鄉鎮流域治理面積333 hm2以上,小鄉鎮200 hm2左右的規模,集中投入,連片開發,加快了流域治理的進度,提高了流域治理的質量和效益。
為鼓勵企事業單位、職工參與治理開發,在租賃、拍賣荒山(小流域)使用權和水利建管機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原臨朐縣氣象局副局長李師謙,1992年退居二線后,在家鄉石頭多、土層薄的團山承包0.7 hm2荒山搞起了示范園。經過5年治理,共栽植蘋果、梨、桃、石榴、大櫻桃等各類果樹600多株,使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百果園”。1996年開始有回報,實現收入3000元,到2000年已收回全部投資19000元,目前年收入達8萬余元。臨朐縣綠源土地治理有限公司經理楊洪玉,2000年以110萬元購買了龍崗鎮雙埠山小流域53 hm2荒山50年經營權,最近幾年又先后在上林鎮蒿坡農場、鵓鴣山和堯山等地購買荒山170 hm2,投資622萬元搞治理開發,共修路18 km、挖大口井13眼、建塘壩5座、修水池11個,從業人員達到200余人,開創了企業參與流域治理的先河。
享有“世界山旺化石之鄉”美譽的臨朐縣龍崗鎮,從鎮情出發,找準切入點,借助發展大棚果的傳統優勢,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創了新路。目前,全鎮大棚果發展到730 hm2,實現年收入1.28億元,人均增收2750元,年收入過6萬元的農戶發展到300多戶。九山鎮按照治山治水種林果、綜合開發增效益的思路,堅持不懈地大搞流域綜合治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了以麻塢、褚莊、朱莊流域為主的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以高山、青楊峪流域為主的板栗基地,以沿河、沿路為主的大田葡萄基地等優勢產業帶,2010年全鎮果品總面積發展到9330 hm2,實現果品收入2.5億元,人均增收3940元。
政策穩,人心定。十幾年來,臨朐小流域綜合治理在穩定政策上做文章,先后推廣了“先治后包”、“先包后治”、“戶包小流域”、“荒山拍賣”等,同時狠抓承包合同的落實,讓農民和經營者吃上“定心丸”。新開發治理的小流域承包期一律30年,治理難度大的“四荒”區以及防護林承包期延長到50~70年,合同全部公證,明確投資方和發包方的權利和義務,保護開發者的權益。
臨朐將市場機制引入小流域綜合治理,改革創新投入機制。1994年,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拍賣荒山使用權的實施意見,對縣內地處偏遠、管理不便又較難治理的小流域進行了拍賣,共拍賣荒山使用權7513 hm2,收回拍賣資金130多萬元,5年治理率達到100%。水利水保工程的建管機制改革,給流域治理投入又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縣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和使用改革的意見,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經營權,放開建設權”的原則,積極推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制工作,到目前,全縣共拍賣、承包、租賃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008處,收回工程資金1050萬元,利用收回資金興修工程1400多處。
臨朐縣在小流域治理中立足優勢,面向市場,瞄準建設林果、畜牧“兩個強縣”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特色與規模并重,果品重點抓好大板栗、柿子、大櫻桃、山楂、葡萄的發展,養殖注重抓好金鱒魚、鱘魚、奶牛、波爾山羊、黑山羊的發展,蔬菜抓好紅香椿、佛手瓜、蓮藕、有機韭菜的種植,使臨朐黑山羊、上林大櫻桃、寺頭紅香椿、“九山牌”果品、柳山有機韭菜等在大江南北成為叫得響的品牌。通過小流域治理,在南部砂山區建設的以板栗為主的干雜果基地,在東部建設的優質水果基地,在西部建設的柿子基地和紅香椿基地,以及在彌河流域建設的優質葡萄基地等都已形成規模,達到28666 hm2。
把小流域綜合治理區作為科技推廣的示范區和有效載體,成果豐碩。近年來通過與高校合作先后引進了波爾山羊、金鱒魚、鱘魚等100多個新品種,并使節水灌溉、地力培肥、設施栽培等50多項新技術在小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益。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一項艱巨任務,也是一項長線工程,需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為此,縣政府頒布實施了《臨朐縣水土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環境規劃》,牢固樹立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信念,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愚公”精神,堅持不懈地大搞小流域綜合治理。各鄉鎮政府始終遵循總體規劃,一屆接著一屆干,年年有新項目,屆屆有新成就,保持了流域治理的連續性。九山、冶源等山區鄉鎮幾屆班子一本經,咬定青山不放松,帶領群眾大干實干苦干,建成了遠近聞名的林果專業鄉鎮,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1)目前全縣尚有380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且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需要花費更大的氣力,治理任務繁重與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水土保持改革還需不斷完善。就全縣而言,水土保持產權制度落實不到位,實行拍賣、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的面積僅占現有“四荒”面積的31%,落實產權和治理開發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
(3)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需要繼續加強。隨著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各類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健全水保監督執法體系,制止和打擊破壞水土保持設施行為,控制人為水土流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水土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基礎性、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更是人類生存發展首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水土保持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任重而道遠。多年來,臨朐縣部分區域受人為影響,水土流失現象日趨嚴重,應當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為載體,整合全社會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認真宣傳貫徹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全民生態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營造生態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切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重視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可探索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納入公民道德規范,使之成為公民自覺履行的基本義務。
生態建設作為一項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綜合性很強,必須依靠全社會、多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配合才能搞好。實踐證明,綜合治理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成功的技術路線,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溝、渠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耕農技措施相結合,才能形成綜合防護體系,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建設必須制定統一規劃,各有關部門必須按規劃要求,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團結協作,聯合治理,確保綜合治理任務落到實處。
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探索創新股份合作、專業公司承包、集中輪流治理打攻堅戰等多種模式。明晰治理成果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在資金投入上力爭實現“多渠匯流”。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出臺補助、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對參與治理的社會組織和農戶,可給予中長期低息、貼息貸款;對地方和農民為改善生態而開展的能源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移民、生產結構調整等,可優先給予資金扶持和補助。通過各項優惠政策,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在項目的科研、初設、建設、管理等環節引進先進的技術措施,逐步推進計算機技術、“3S”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現代科技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普及和應用,助推流域治理水平上檔升級。
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建立完善的監督執法體系,成立縣、鄉、村三級水保管護網絡。對各種開發建設項目,嚴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按照“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綠化、美化”的目標要求,落實好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嚴厲查處,堅決制止隨意破壞植被、私開亂采亂挖、超載放牧等行為,有效遏制各類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全力維護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