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郁
在2012年1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報告了開普勒任務搜尋系外行星的最新成績;多行星恒星系統一口氣多了11個,并確認了多達26顆行星!不但一舉將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提高了2倍,同時也把有著多行星環繞的恒星系統的數量增加了3倍。這些有關恒星一行星系統的數據對了解行星如何形成將大有幫助。
綜觀這次公布的資料,這些行星半徑大小的范圍很廣,從只有地球的1.5倍到比木星還大,而大小中等、半徑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一共15顆,它們繞行恒星的公轉周期從6天~143天郁有。大家都想知道的是:它們的質地成分如何?它們是否像地球一樣有巖質表面?或是它們像海王星一樣,有厚厚的大氣層?這些都需要日后進一步確認。不過,它們全部都是距離母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這一距離比金星與太陽問的距離更近。
這批剛獲確認的新的恒星一行星系統,每個都擁有2個~5個凌星行星,也就是所謂的多行星恒星系統,它們的行星排列得極為密集。在排列緊密的多行星系統中,行星之問的引力會使它們的公轉速度有的加快、有的減慢,使得每一顆行星的公轉周期都產生變化。這種所謂“凌日時間變化”的效應,開普勒衛星可以測量得到。
在這批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開普勒33,它是一顆比太陽更老、質量更大的恒星。它以擁有最多的行星數量拔得頭籌:一共有5顆行星,體積大小從地球的1.5倍~5倍都有,而且每顆行星都距離它很近,都沒有超過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憑嗅覺和運氣是找不到行星的,我們必須依靠恒星提供的一些特質才行,這包括恒星亮度減低多少、行星凌星的時間多長或多短。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可以辨識出行星候選人的跡象。
這個“復數驗證”的概念.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AMEs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杰克提出的,他還以開普勒33為研究對象,對此推論進行了驗證。在這次公布的結果中發現,這個驗證法的整體可靠度相當高,對于加快確認行星的驗證速度,可能大有幫助。杰克在論文中說:“到目前為止,被開普勒任務發現并歸類為‘可能是多行星系統,但尚待證實的那些行星候選人中,應該多數都足真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