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靈君
近年,臨安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第一戰略,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作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著力在發展理念創新、工業平臺建設、大好項目招引、龍頭企業培育下功夫。目前臨安在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集聚效應,具備了一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涌現出南都電源、福斯特光伏、萬馬高分子等為代表一批戰略性新興龍頭企業。
但是,臨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縱向比大有發展,橫向比差距仍大,部分產業突破力不強。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大產業大企業偏少,整體規模不大,產業帶動性不強;二是產業政策體系不夠完善,尚未出臺單獨的稅收優惠政策、單列的引導資金或專項資金,缺乏對研發和產業化實行兩頭激勵政策,尚未形成統一的規劃體系和支持發展的一整套體制機制;三是產業融資力度不足,創業投資體系尚不完善,風險擔保體系也沒真正建立起來,缺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比較完整的投融資政策體系;四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型、應用性、專業型人才缺乏,產學研合作尚未形成氣候。
臨安是一個生態城市,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外部依賴度高,面臨經濟發展和環境容量等問題的矛盾和壓力。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臨安必須結合實際,抓住發展機遇,明確發展方向,突破重點領域,加大工作力度。綜合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技術基礎和潛在優勢,筆者認為,臨安在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上具備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建議臨安產業發展取向為:優先發展五大重點產業,即做強做優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努力振興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產業、著力壯大新能源產業、整合提升新材料產業、乘勢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形成“1+3+1”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區域競爭力。
——建立制度保障。成立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規劃、指導、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制訂出臺相關制度和產業倍增計劃,加大培育力度,實現重點突破。有關部門要分工負責,有效運作,合力推進。
——強化規劃引領。按照臨安“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和文件提出的重點優先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加大政策扶持。對于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的項目,土地指標要優先解決。通過稅收等政策,鼓勵企業推進自主創新。設立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扶持新興產業項目引進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實施項目帶動。充分利用國家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主動爭取國家、省市扶持,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試點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央企對接合作項目。爭取“十二五”期間引進“大、好、高”新興產業項目20個以上,實現投資100億元以上。
——創新融資環境。創新金融品種,引導各類資金向新興產業傾斜,聚力對新興產業的集成支持。設立“臨安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持續支持引導重點產業的重點項目產業化前期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通過發行股票進行直接融資。建立金融超市與金融服務合作聯盟,探索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新模式。
——培育引進人才。依托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等資源優勢,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實用人才培養,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使用機制,通過培養、引進和國際合作等方式,造就一支掌握戰略性新興產業尖端技術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