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喬蓉霞, 楊瑞瑞, 王國海
(陜西省食品藥品檢驗所,陜西西安710061)
牛黃上清丸 (片、膠囊)屬于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具有清熱瀉火、散風止痛的功效。標準收載于《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處方由十九味中藥組成。其中牛黃上清丸由全粉入藥;牛黃上清片由相同的處方組成,制劑工藝中連翹、薄荷、荊芥穗三味飲片提取揮發油[1]。牛黃上清膠囊也由相同處方組成,制劑工藝中連翹、薄荷、荊芥穗、當歸、川芎、菊花、白芷七味飲片提取揮發油。
中藥中有相當一部分飲片含有揮發油,揮發油是這些飲片發揮藥理藥效作用的重要因素,揮發油若與空氣及光線經常接觸會逐漸氧化變質,使揮發油顏色變深,失去原有香味,揮發油的氣味往往是其品質優劣的重要標志[1]。另外,隨著近年來很多制劑都在原有傳統劑型的基礎上,改變制劑工藝,增加新的劑型[2],對部分飲片提取揮發油后加入制劑,但質量標準中對揮發油的檢驗檢測項目缺失或不夠完善。
為了有效控制制劑中揮發油的質量,以牛黃上清丸(片、膠囊)為例,進行了大量系統的試驗,采用研究特征圖譜的形式,對比分析了相同劑型的同一生產廠家、不同生產廠家及同品種系列不同劑型的樣品之間的差異;初步建立了含揮發油制劑中揮發油檢驗檢測的通用方法,特征圖譜相似度表可以反映多批次樣品間的差異大小。
美國安捷倫公司6890N氣相色譜儀,FID檢測器;德國塞多利斯公司BS224S電子分析天平。連翹、荊芥穗、薄荷、當歸、川芎、菊花飲片采購自市場,由本實驗室鑒定后使用;α-蒎烯、胡薄荷酮、龍腦、異龍腦、樟腦對照品(批號分別為897-200001、111706-200602、110881-200706、1512-200201、747-200106)均采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樣品制劑均購自市場。
2.1 樣品溶液的制備 取牛黃上清丸4丸 (為一次服用量的4倍),剪碎;牛黃上清片20片 (為一次服用量的5倍),研細牛黃上清膠囊20粒 (為一次服用量的6.7倍)內容物,研細,置500 mL燒瓶中,加入100 mL水,連接揮發油提取器,自上端加入2 mL乙酸乙酯,連接冷凝管,加熱提取1 h后,分取乙酸乙酯層,加乙酸乙酯定容至10 mL量瓶中,搖勻。
2.2 模擬處方樣品溶液 牛黃上清丸按照處方量的十分之一量,取各飲片粉末 (共62.2 g),加入煉蜜77.75 g(按照每100 g加入煉蜜125 g),按照規格,制成23丸;牛黃上清片、膠囊按照各自處方及制法制備。均按照2.1項制備模擬處方樣品溶液。
2.3 色譜條件 Agilent HP-5(30 m×320 μm,0.25 μm)色譜柱;FID檢測器溫度為250℃;進樣口溫度為200℃;柱溫為起始溫度80℃,保持2 min后,以5℃/min升至280℃,保持1 min;分流比為5∶1;柱流量0.6 mL/min。
2.4 精密度試驗 取同一樣品溶液連續進樣6次,所得主要色譜峰數量相同,各峰保留時間RSD均小于0.01%。
2.5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樣品6份分別制成供試品溶液,進樣后得到的主要色譜峰峰數量相同,保留時間RSD均小于0.01%。
2.6 穩定性試驗 取同一樣品溶液在0、6、10、19 h進樣,所得色譜峰峰數量相同,各峰保留時間RSD均小于0.01%。
根據處方,取需要提取揮發油的飲片 (連翹、荊芥穗、薄荷、當歸、川芎、菊花)適量,分別提取揮發油,用乙酸乙酯溶解,吸取與制劑中每味藥材相當的進樣量注入氣相色譜,收集色譜圖;分別稱取各對照品適量加乙酸乙酯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適量注入氣相色譜,收集色譜圖。根據峰保留時間的不同確認色譜峰進行歸屬[4-6]。
4.1 丸劑特征圖譜的生成
4.1.1 利用藥典委員會“中藥色譜特征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A版”[3]軟件對檢測批次較多、市場份額大的某生產企業的11批樣品色譜圖和實驗室按處方工藝自制的樣品色譜圖共同建立共有模式。結果表明,該廠生產的品種和按處方工藝自制的樣品的色譜圖相似度均大于0.99。將得到的特征圖譜作為丸劑的特征圖譜。生成的特征圖譜有19個共有峰。根據峰歸屬的結果:1號峰為α-蒎烯 (連翹藥材);4號峰為樟腦;5、6號峰為異龍腦、龍腦 (冰片藥材);8號峰歸為薄荷藥材;10號峰為胡薄荷酮 (荊芥穗藥材);13號峰歸為白芷藥材;14~19號峰歸為川芎、當歸和菊花藥材 (見圖1)。
4.1.2 對其它11廠家生產的11批牛黃上清丸及自制樣品的圖譜進行對比,相似度見表1。

圖1 各劑型特征圖譜

表1 不同廠家生產的丸劑樣品和自制樣品的色譜圖相似度
4.2 片劑特征圖譜的生成 色譜圖和相似度計算結果表明,不同廠家生產的10批樣品及自制樣品相似度見表2,色譜圖差異較大。因片劑生產廠家分散,樣品間差異較大,各樣品通過相似度軟件生成的平均圖譜作為牛黃上清片的特征圖譜 (見圖1)。

表2 不同廠家生產的片劑樣品和自制樣品的色譜圖相似度
4.3 膠囊劑特征圖譜的生成 5批膠囊劑由同一廠家生產,相似度見表3(表中,S6為實驗室自制樣品),軟件生成的圖譜作為特征圖譜 (見圖1)。

表3 同一廠家生產的膠囊劑樣品及自制樣品色譜圖相似度
4.4 實際得到的各劑型特征圖譜 各圖中標有相同序號的峰為保留時間相同的峰。其中牛黃上清丸特征圖譜有19個共有峰,牛黃上清片特征圖譜有13個共有峰,牛黃上清膠囊有8個共有峰。
5.1 從牛黃上清丸的測定結果來看,同一生產廠家的樣品色譜圖相似度范圍為0.998~1.000,說明制劑工藝及產品質量很穩定;不同生產廠家的10批牛黃上清丸之間的特征圖譜相似度范圍為0.001~1.000,因大蜜丸生產工藝中不含有提取、濃縮步驟,制劑工藝較為簡單,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由為眾廠家使用的飲片的質量良莠不齊造成。故認為解決的方法主要有:含揮發油藥材的質量標準應增加對揮發油或其主要化學成分的檢驗內容;制劑質量標準中應增加揮發油 (主要)成分的定性鑒別項目。
5.2 牛黃上清片制劑工藝中將連翹、荊芥穗、薄荷三味提取揮發油,作為重點關注的揮發油峰 (1、8、10號峰)均未明顯檢出 (13~18號峰明顯檢出);牛黃上清膠囊制劑工藝中將連翹、荊芥穗、薄荷、白芷、川芎、當歸、菊花七味提取揮發油,作為重點關注的揮發油峰 (1、8、10、13~18號峰)均未明顯檢出。結果說明制劑工藝增加提取揮發油后,揮發油反而會損失。認為原因可能為未按工藝要求提取并處理揮發油、所用藥材質量較差,或揮發油噴入后,因包材的原因,逐漸損失減少至無法明顯檢出。基于牛黃上清片和膠囊的檢測結果,為提高產品質量,建議[7-8]:將揮發油作為中間原料,對其制定質量標準,在投料前進行檢驗;盡量進行妥善處理如β-環糊精包合等技術;質量標準應增加揮發油特征圖譜的檢驗項目。
5.3 本實驗中,通過峰歸屬試驗,發現的質量問題主要為以其它藥材代替處方藥材投料,如以樟腦全部或部分代替冰片[9-10]、重要的色譜峰缺失等。特征圖譜可以有效鑒別和評價產品的質量優劣,顯示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批間均一性[11-13]。特征圖譜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目前尚不廣泛,本實驗為制劑特征圖譜的初步研究,方法的成熟和發展還有待于進行更進一步的試驗。
5.4 因揮發油特點決定樣品溶液最后定容體積不宜過大,又因中藥制劑多數處方較大,成分復雜,故本實驗中樣品處理采用蒸餾法提取揮發油的方法,較溶劑直接提取法合理。
[1]吳立軍.天然藥物化學 [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02.
[2]曹春林,崔萬鈞.中藥新劑型的研制概況 [J].中藥通報,1981(3):37-40.
[3]郭 平,樓一層,林 鑫,等.復方舒咳糖漿的高效液相色譜特征圖譜[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3):180-182.
[4]孔 杰,姚 健,達文燕,等.連翹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1,37(4):77-81.
[5]于 萍,邱 琴,催兆杰,等.GC-MS法分析山東荊芥穗揮發油成分 [J].中成藥,2002,24(2):57-60.
[6]劉金榮,李 萍,李毓倩.三種野生薄荷揮發油化學成分的測定 [J].石河子醫學院學報,1995,17(1):16-17.
[7]袁 媛,陳光英.中藥復方制劑制備工藝中揮發油取舍問題探討 [J].熱帶藥學,2007(7):83-85.
[8]賈曉斌,高成林,陳 彥,等.小兒腹瀉暖臍散中揮發油的提取及其β-環糊精包合物的制備研究 [J].中成藥,2009,31(12):1852-1854.
[9]韋 娟,羅儉華.復方丹參片中冰片偽品樟腦的檢出 [J].基層中藥雜志,1999,13(1):6.
[10]魏曉舒,高國英,葛曉瑩.氣相色譜法檢測復方丹參片中樟腦殘留量研究 [J].中國藥品標準,2010,11(4):259-262.
[11]高 旋,宋 敏,莊 瑩,等.雷公藤藥材及制劑的HPLC特征圖譜研究 [J].藥物分析雜志,2009,29(5):702-709.
[12]單 臻,趙陸華,屠 穎,等.腎寶片中揮發油GC指紋圖譜研究 [J].中國天然藥物,2005,3(3):158-161.
[13]胡漢昆,劉薇芝,劉 萍,等.中藥特征圖譜技術在中藥中的應用 [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11):93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