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慧, 楊曉娜
(1.河北聯合大學中醫學院,河北唐山063009;2.天津長征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天津300120)
女性遲發性痤瘡是指患者年齡大于25歲,在青春期不發病或病情輕微,而在青春期后才發病。臨床表現為皮疹持續不退,好發于面部,前額最多見,其次是面頰和下頜,極少累及胸背[1]。皮損炎癥明顯,以炎性損害為主,如丘疹、膿皰等。病情反復不愈,病程較長。其發生與雄性激素異常有關,特別是與睪酮升高密切相關[2]。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大多采用抗生素、雌性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維甲酸、維生素類藥物治療,但這類藥物的副作用較明顯,如肝功能受損、致畸、骨生成遲緩、內分泌紊亂、性功能受影響等。而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有獨特的優勢,臨床療效高,毒副作用少。作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運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94例,均為2009年1月—2010年6月河北聯合大學皮膚科門診的女性患者。依據《臨床皮膚病學》中痤瘡診斷標準[3]篩選25歲以后發病的女性痤瘡患者。按照Pillsbury分類法進行分級。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平均年齡33.8歲 (25~45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2.52年,病情I級4例、Ⅱ和Ⅲ級41例、Ⅳ級2例。其中3例患有乳腺增生,5例婦科B超顯示多囊卵巢,8例患有子宮肌瘤;對照組34例,平均年齡32.1歲 (25~39歲),病程0.8~10年,平均病程2.12年,Ⅰ級5例、Ⅱ和Ⅲ級28例、Ⅳ級1例。其中2例患有乳腺增生,Ⅰ例婦科B超顯示多囊卵巢,4例患有子宮肌瘤。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西醫女性遲發性痤瘡的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主癥:皮膚損害好發于前額、口周或下頜等皮脂腺發達部位,以炎性丘疹為主。次癥:面紅、便秘或便溏、尿黃、腹脹、鼻息氣熱、口臭、月經不調 (包括痛經、經期不準、經量或多或少、經血色黯)、小腹脹痛、脈細數。具有主癥及次癥2項以上者診斷為肝郁腎虛型。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診斷標準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系統性疾病、內分泌及精神疾患;一個月內口服或外用過治療痤瘡的其他藥物;職業性痤瘡或藥物性痤瘡。
2.1 分組 94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對照組34例,兩組觀察周期為1個月 (2周為1個療程)。
2.2 治療 治療組 處方:生地黃、丹參、白花蛇舌草、旱蓮草、女貞子、蒲公英各20g,柴胡、郁金、香附、山茱萸、牡丹皮、山藥各15 g,川芎10 g,甘草6 g。加減:皮損感染嚴重加連翹、野菊花;皮脂溢出多者,加生山楂15 g、薏苡仁30 g;囊腫或結節加夏枯草15 g、皂角刺10 g、穿山甲6 g;月經不調,經前痤瘡加重者,加益母草15 g。每日l劑,水煎成600 mL分3次口服。
對照組 給予維胺脂膠囊 (重慶華邦制藥廠生產,規格:25 mg/粒,批號:2008016),50 mg,每日 3次,口服。兩組均不予外用藥物。2周為1個療程,均用藥2個療程。每2周記錄1次病情。
2.3 觀察方法及記錄 兩組均內服藥物4周,觀察記錄療效指標及不良反應。皮疹按丘疹、膿皰、結節 (炎癥性)、白頭粉刺、黑頭粉刺 (非炎癥性)記數、治療前記數為基礎,分別于治療后2周、4周隨訪,記數與基礎值比較評估療效。并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的例數。嚴重程度,評估安全性。
2.4 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及日常護理 所有病例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肥甘油膩之品,忌酒。禁止用手擠壓皮損。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富含維生素類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保持精神舒暢和充足的睡眠。
3.1 臨床癥狀療效判定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痤瘡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皮膚損害消退率大于或等于95%,僅留色素沉著。顯效為皮膚損害消退率小于95%而大于或者等于70%。有效為皮膚損害消退率小于70%而大于等于50%。無效為皮膚損害消退率小于50%,皮疹重復出現。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后痤瘡嚴重程度分級評分 [例]

表2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例 (%)]
3.3 不良反應 治療結束時,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治療組中有2例用藥第1周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第2周后排便正常。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了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結果均未發現異常。這說明了本處方對肝、腎及造血系統無損傷,安全性高。對照組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以維A酸類藥物的常見癥狀為主,主要表現為口干 (5例)、皮膚干燥瘙癢 (5例)、唇裂 (2例)。兩組患者均能堅持完成全部治療。
女性遲發性痤瘡的發病除與肺胃有關外,其根本則為腎陰不足,沖任失調,相火過旺致肺胃血熱,上熏面部而發為痤瘡[5],陰虛火旺為病之本,肺胃血熱為病之標;或因成年女性多“腎陰陽天癸平衡失調,相火妄動”,其標在“肺胃積熱、血熱瘀滯”[6],與肝經郁熱亦密切相關,多以調理肝腎為主[7-8]。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為君藥;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女貞子、旱蓮草補肝腎之陰,二者相配具有很好的益肝腎,補陰血之功;知母與山茱萸、旱蓮草、女貞子配伍,既能滋腎陰又能降腎火,共為臣藥;丹皮、丹參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與活血化瘀藥配伍能化瘀散結去瘢[9];薏苡仁利水滲濕;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取其散結之功以消除痤瘡的增生、結節、囊腫,故丹皮、薏苡仁、夏枯草共為佐藥。痤瘡多發于頭面,白芷既可解毒療瘡,通絡散邪,又可引藥上行達于病所,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養陰清熱涼血,解毒散結之功效。
丹參中提取的丹參酮是一種緩和的雌激素樣的藥物,具有抗雄性激素、抗細菌和抗炎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10]。白花蛇舌草可促使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增強,具有消炎、抗增生的作用[11]。生地、丹參、丹皮清熱涼血散瘀,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吸收[12]。柴胡具有抗變態反應,緩解緊張情緒,調節分泌功能。女貞子、旱蓮草含有雌激素樣的物質,促進雌激素分泌。另外實驗研究證明女貞子、旱蓮草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丹參、生地黃,柴胡均能調節丘腦腎上腺軸,從而抑制腎上腺分泌。
[1]李 利,劉 蔚,王 曦,等.成年女性痤瘡與相關因素的探討[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4,20(6):515-517.
[2]辛琳琳,馬靜霖.平痤飲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的療效觀察及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1):15-18.
[3]趙 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5-938.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258.
[5]羅維丹,鄔成霖.中藥內服外洗治療女性青春期后痤瘡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35-36.
[6]李智珍,池鳳好,范瑞強.滋陰清肝消痤方配合痤靈酊治療成年女性陰虛肝熱型痤瘡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1):30-33.
[7]任朝霞.女性遲發性痤瘡從肝論治30例[J].陜西中醫,2011,32(3):301-302.
[8]唐興榮,譚金華.疏肝解郁法對尋常痤瘡患者外周血漿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影響的研究[J].新中醫,2006,38(11):36-37.
[9]張友堂,李敬孝,王 歷.等,痤瘡顆粒合用搽劑治療痤瘡75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12):1587-1588.
[10]吳 軍,任和平,鄭 紅,等.丹參酮治療尋常性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18(10):637-638.
[11]趙國平,戴 慎,陳仁壽,等.中藥大辭典:上冊[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39.
[12]凌 娜.清熱解毒涼血湯治療痤瘡58例[J].新中醫,200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