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任建歌,廖佳丹,王 辰,宮麗鴻
心腦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腦卒中的發病患者中,93%發生在50歲及以上人群,而60歲以上老年人腦血管疾病的平均發病率為1 325.7/10萬,死亡率為886.1/10萬??梢娔X血管病已成為危害老年人生命及健康的重要疾病,而冠心病也以中老年人居多。心主血脈包括心主神志、心主血、心主脈的功能,主神志使氣機調暢,身心舒暢;心主血的含義為心氣推動血液環流不息的運行,對人體各臟腑器官具有滋養作用[1];心主脈則保證脈道滑利通暢,是心主血脈的功能基礎。心氣作為推動人體一身氣血的原動力,心氣旺盛則推動氣血濡養全身組織,上榮于腦,充養腦髓,確保腦主神明,發揮正常的中樞調節作用。心主血脈的功能失調,是心腦發病的物質基礎。
1.1 心主血脈是神志的基礎 心主血脈、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澳X為元神之府”,腦居顱內,為髓之海。何廉臣認為:“蓋以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神志活動的產生是由腦而達于心,由心而發露于外。血脈作為連接心與腦的物質基礎,只有當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心氣充沛,心血充足,鼓動有力,血運通暢,上榮于腦,腦竅得養,腦方能發揮其與心共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之神明傷可累及于腦,腦的神明傷也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所以神志功能活動失常的疾病可以通過心腦同治來治療。臨床中多種神志病變如失眠、嗜睡等多以寧心安神、醒腦開竅為法治療。
1.2 心主血脈與經絡的相關性 中醫理論通過經絡把五臟六腑奇恒之府與形體連接成有機的整體,構成調節人體功能的特殊網絡系統。從而實現了機體生理功能之間的各種信息的傳遞。在經絡循行中,胸為三陰經的交匯處,腦為三陽經的交匯處。經絡系統是以神經體液系統為主要基礎,包括血管、淋巴系統等人體功能的調節系統。發揮對人體的聯系、感傳、濡養和調節功能?!瓣幤疥柮兀衲酥?,”陰陽達到平衡使人不得病。經絡是運行氣血的脈道,而氣血的正常運行有賴于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才能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濡養臟腑??梢娦闹餮}與經絡的功能具有密切的聯系。所以當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時,會直接導致經絡功能下降。濡養和調節臟腑功能缺失,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組動脈硬化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病變。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先從內膜開始,一般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等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伴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公認的心腦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誘因為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長期精神壓力等,其中,高脂血癥為最主要的誘因。而在進一步的發展中脂質沉著于動脈壁內膜及內膜下,使內膜灶狀纖維化,中層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移行、增殖,形成粥樣病灶,管壁變硬,管腔狹窄,最終引起心腦血管疾?。?]。
祖國醫學認為,血、脈以及主宰二者的君主之官心,與動脈粥樣硬化密不可分?!靶闹餮}”是指心氣有推動血脈的作用,心主血脈理論全面準確地概括了心臟在血液循環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氣為動力,以血脈為物質基礎,血行脈中,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若心主血主脈任一功能失調造成氣滯血瘀、心脈痹阻、脈道不利則可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心主血脈功能失調可引起心腦動脈粥樣硬化[3]。臨床上常見為累及冠狀動脈,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穩定型及不穩定型心絞痛;累及腦血管時,多見眩暈和中風等癥狀。中醫學雖無動脈粥樣硬化之稱,但根據累及各臟腑器官時的表現,將其歸屬于“胸痹”“眩暈”“中風”“偏枯”等范疇?!鹅`樞·厥論》云:“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與現代醫學所描述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癥狀十分相似?!端貑枴ふ{經論》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與臨床上常見腦血管病變癥狀也很相似。若心主血脈功能失司,則不能輸送血中之營養至各個臟腑,可見心主血脈功能失常引發的癥狀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而心腦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發病的病理基礎,臨床上治療多以心腦同治,以“心主血脈”理論應用中藥治療往往提高療效。
心腦同治用藥的關鍵是調節心主血脈的功能,心血不足,血脈空虛,心脈失養,心臟無法正常搏動,無以推動血液的運行;血行不利,血停于脈中,阻塞脈道,發為“瘀血”,久之化蘊,傷損脈道,可為“瘀毒”“痰毒”[4,5],漸而形成動脈粥樣病灶?;谛哪X血管的病機為本虛標實,以元氣虛為本,瘀毒痰為標,提出益氣活血、化瘀通脈祛痰的治療方法:益心氣以推動血行,活血化瘀,豁痰開結,宣通心脈調治心主血功能失調。
3.1 益氣活血藥同治心腦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明確指出中風病的發生“殞損元氣是其根本”。當代名醫任應秋先生認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陽氣,其次是主血脈,因而發生病變首先是陽氣的虧損。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元氣虧虛為發病的根本病因。所以益氣活血是中風病和冠心病的基本治法,補陽還五湯的臨床應用效果明顯。
3.2 化瘀通脈藥同治心腦 心主血脈的功能以心陽為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辛香者宣,橫貫穿透,壅塞不通之弊,皆可宣而散之。選藥可用麝香、菖蒲、冰片之屬[6]。辛香之品不但走竄通絡,還兼具“引經透絡”和“藥達腦絡”的作用,可引諸藥達于病所?,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芳香開竅藥如麝香、冰片、菖蒲等能通過血腦屏障,起到引藥入腦的作用;同時又能擴張冠狀動脈、解除冠狀動脈痙攣,增加冠脈流量,起到快速緩解心絞痛的作用,是治療心腦血管病不可缺少的引經藥。
隨著西醫的發展及在臨床治療認識上的不斷完善,西醫逐漸發現針對單一靶點用藥的弊端,提出研制多靶點 多網絡、多成分的藥物治療目標,專家提出復方藥物將成為21世紀新藥研制的主要方向。這與中醫的整體觀念調和臟腑、調節陰陽極其吻合,而且心腦同治也體現了異病同治、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療理念,然而這種理念如何普及到臨床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指導我們在臨床上要心病同治,極大地體現傳統中藥復方的優勢和特點。減少患者負擔,降低醫療成本。
筆者結合臨床多年的用藥觀察和文獻發現,中風的治療方法和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相互應用效果明顯,這充分體現了心腦同治的可行性和科學性。藥物調動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神經體液機制,增加了有益于人體的重要因子。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的應該是五臟六腑的相互調節、調整作用,從不同層次,多靶點,多角度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不斷提高臨床治療的意義。
[1]徐放,于崢,敖麗英.《內經》心主血脈理論對心腦血管病防治的指導意義[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7):494-496.
[2]王忠云,張衛國.心主血脈與心鈉素的研究[J].吉林中醫藥,1990,10(6):45.
[3]張溪媛,張艷.心主血脈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12):632-633.
[4]張艷,楊關林,于睿,等.動脈粥樣硬化中醫虛瘀痰毒病因病機實質研究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6):1513-1514.
[5]劉秀美,張艷,于睿,等.淺談心主血脈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3):190-191.
[6]曹曉嵐,韓寧.心腦同治學說的涵義及臨床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