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銳,周敬法,南風風
患者,女性,64歲,因“頭暈、惡心、嘔吐1d”入院。既往身體健康。患者于1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惡心、嘔吐,且伴隨陣發性意識障礙,以“高血壓3級(極高危),高血壓腦病”收住我科。入院查體:體溫36.4℃,呼吸20次/min,血壓180/120 mmHg(1mmHg=0.133kPa),心率96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無雜音,四肢肌力Ⅳ級,雙側巴氏征陰性。急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Ⅱ、Ⅲ、aVF、V1~V6導聯ST段廣泛下移0.1mV~0.2mV。心肌酶譜示:肌酸激酶同工酶16.0U/L,乳酸脫氫酶183.0U/L,谷草轉氨酶16.0U/L,肌酸激酶183U/L。電解質:鉀2.30mmol/L,膽固醇6.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 mmol/L,血糖9.86mmol/L,尿素氮5.44mmol/L,肌酐115.0 μmol/L,白細胞16.7×109/L。頭顱CT示:右側基底節腔隙性腦梗死。住院后血壓驟升驟降,最高可達(185~200)/(123~131)mmHg,未經處理數分鐘后即降至(60~70)/(39~43)mmHg,且反復發作,低血壓時出現全身濕冷,意識障礙,故考慮嗜鉻細胞瘤。行腎臟彩超示:左腎與脾區間囊實性包塊,多為腎區占位。腎上腺CT示:左側腎上腺區可見約13cm×11cm囊實性包塊,其內密度不均,可見液化壞死,邊界清晰,包膜完整,左側腎臟受壓下移,右側腎上腺及腎臟未見明顯異常。行增強CT可見動脈期左側腎上腺區腫瘤實質部分中度強化,液化壞死區未見強化,符合嗜鉻細胞瘤影像學表現。入院24h內共發生10余次高血壓與低血壓交替發作現象。低血壓發作時及時補充血容量,高血壓時減慢補液速度。1d后轉入上級醫院,病情平穩后行手術治療,病理報告提示左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術后隨訪血壓穩定。
嗜鉻細胞瘤起源于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這種腫瘤持續或陣發地釋放多量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1]。嗜鉻細胞瘤最常見于腎上腺髓質,占80%~90%,性別無差異,以20歲~50歲多見,90%為良性[2]。其主要癥狀為高血壓和基礎代謝的改變:高血壓可為陣發性,也可為持續性,或持續性高血壓陣發性加劇。因為其內分泌功能會帶來嚴重后果故需手術切除。
本例患者為高血壓與低血壓反復交替發作,是嗜鉻細胞瘤危象的一種特殊類型。病情發展急劇,血壓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波動,這種嚴重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容易引起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衰、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如不早期處理,后果不堪設想。高血壓與低血壓交替的原因是:①血壓極度升高后反射性興奮迷走中樞;或者嗜鉻細胞瘤釋放多巴胺,消除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或者以結合型多巴胺為主,后者與血壓呈負相關。②大量兒茶酚胺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微血管管壁缺氧,通透性增高,血漿滲出,有效血容量下降,以致血壓降低。③腫瘤分泌多種擴血管物質,如舒血管腸肽、腎上腺髓質素等[3]。在大量腎上腺素作用下,體內白細胞重新分布,使周圍白細胞升高。由于兒茶酚胺分泌異常,引起肝糖原分解增加,末梢葡萄糖利用障礙,以及胰島素分泌受抑制,從而使血糖升高。
當臨床上遇到可疑嗜鉻細胞瘤時,診斷依據是血漿和尿中游離兒茶酚胺濃度增高,或尿中兒茶酚胺代謝產物增高;但由于基層醫院未開展上述實驗,應用適當的影像技術,如CT、MR和131I-間碘芐胍(131I-MIBG)也可對腫瘤定位,131I-間碘芐胍(131I-MIBG)可被嗜鉻細胞瘤體組織特異性地攝取,但不能被正常嗜鉻組織所攝取,故有助于瘤體的顯影。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27-1229.
[2]劉志剛,欒春艷,趙丕田,等.心電圖表現為ST段抬高的嗜鉻細胞瘤危象一例[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5(40):437-438.
[3]劉開淵,陳武松.1例嗜鉻細胞瘤并高血壓與低血壓交替發作危象搶救成功報告[J].福建醫藥雜志,2002,2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