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410127) 何 君

血液型膿病是一種病毒病,俗稱膿病。在養蠶季節都可能發生,此病從感染到發病只有三五天,以春蠶和中晚秋蠶發生較多,尤以蟻蠶和起蠶最易感染。
1.癥狀 蠶體色乳白,體軀腫脹,狂躁爬行,體壁易破。剪去病
蠶尾角或腹足,滴出的血液呈乳白色。大蠶發病時,常爬行到蠶座邊緣,墜地會流出乳白色膿汁而死。
2.防治措施 首先是養蠶前一定要在徹底打掃、清洗的基礎上,先后使用2種不同的消毒藥物(漂白粉、消殺精、消特靈等高效廣譜消毒藥物) 對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2次嚴格徹底地消毒,配制消毒藥劑要用自來水或深井水,禁止使用池塘水,且藥劑濃度必須準確。嚴禁共育人員接觸未經消毒的蠶室和蠶具,防止人體傳播病毒。其次,必須精心飼養,嚴格控制溫濕度,適當添食膿蠶靈、克膿靈等藥物增強蠶的抗病能力。第三,在養蠶過程中留強汰弱,隔離分批。嚴格分批提青,及時撿出尚未流出膿汁的病態蠶,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保護其他健康蠶不致感染。對于蠶沙和病死蠶要科學處理,防止病原擴散,同時還要抓好以“肥、水、蟲、草”為中心的桑園管理,努力提升桑葉肥培水平,提高桑葉質量。
中腸型膿病是養蠶生產上危害最大的一種病毒病,俗稱干白肚。各蠶期都可發生,尤以夏秋蠶期發病嚴重。
1.癥狀 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隨病勢發展表現食桑少,發育遲緩,蠶體瘦小,反應遲鈍,常呆伏蠶座,群體大小不均,最后出現空胸、起縮、下痢而死亡。解剖病蠶中腸,可見中腸乳白色膿腫。
2.防治措施 蠶前和蠶中各個時期要嚴格消毒,把好桑葉關,加強桑葉消毒,嚴格分批提青,及時隔離小蠶,病蠶要集中投入消毒缸內。勤除蠶沙,防高溫悶熱,蠶沙制作堆肥,經過發酵,殺死其中的病毒。四五齡期間按規定添食“克蠶菌”等抗細菌藥物,提高蠶體抗病能力。
細菌性敗血病是一種細菌病,俗稱敗血癥。該病病程較快,在28℃下一般為12小時~24小時。夏秋高溫季節的大蠶期發病較多。
1.癥狀 幼蟲發病初期呆滯,胸脹腹縮,排軟糞或念珠狀糞,最后痙攣側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爛變黑,流臭液;病蛾鱗毛污濁,活動呆滯,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產卵過程。
2.防治措施 在飼養管理中操作要細致,蠶頭不宜過密,避免蠶相互抓傷,勤除沙、多換氣,防止高溫多濕;貯桑用水要清潔,變褐、發黏的桑葉不能喂食;從3齡起蠶添食1次紅霉素溶液或蠶菌清,病情嚴重時每隔8小時添食1次,每日3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