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魁
這幾年春節前后,我們總會聽到部分中小企業遭遇“用工難”、“融資難”的新聞,筆者認為,目前一些中小企業確實處于經營困難中,這當然有政策的因素,但有些中小企業的關閉、重組、退出、破產可能是一種長期現象。
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主要靠低成本的要素投入推動企業成長,很多中小企業的傳統經營策略是“老三招”,即到處找資源、低價競爭和對市場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首先是找到成本低廉的資源進行生產,隨后通過壓低成本進行低價格競爭,然后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并以批量生產占領市場。不過,我國各方面的要素成本現在都在提升,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上升,資金的成本提高;環境發生這樣的巨大變化,“老三招”就不太靈了。
目前資源約束越來越強,獲批土地、籌集資金、招募廉價勞動力的難度都在上升,企業要繼續靠壓低成本進行低價競爭也更為困難。另外,企業的快速反應策略也不像以前那么有效,因為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質量、品質和技術含量,靠“一哄而上”的快速模仿已經不行了,消費者不僅要求產品推出得快,還要產品質量好、技術含量高甚至品牌知名。環境變化是不可逆的,如果一些中小企業不能適應新形勢而固守老三招,它們的關閉、重組和破產也是必然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一些企業倒閉破產可能是長期現象,以后可能還有更多的小微型企業,甚至大中型企業,因為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退出市場。
不過,中小企業的大量破產重組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歐洲大陸各國,如德國在工業化高潮階段過后也出現過企業大量倒閉現象,但沒有目前中國這么厲害,因為這些企業的發展并不那么依賴低成本的投入。
筆者認為,中小企業應該有“新三招”,可以稱作“三轉”。從易到難來說,第一是“轉移”,即從地域上轉移,從中國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中國向其他欠發達國家轉移。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要素成本比現在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低。第二招是“轉業”,即轉變產業,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非常擁擠,競爭非常激烈,發展空間已經很小了,但服務業占GDP比重還非常低,發展空間非常大。我們的企業要大量向服務業轉移。第三招是“轉型”,這是難度最大的,即將企業從低成本的要素拉動轉型為高技術的創新驅動,要求企業更多地做研發,更注重提高質量、樹立品牌、注重管理。
同時我國政府也可以有三招,一是要“減負”,加快增值稅轉型,并將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給中小企業減輕稅務負擔。第二招是“開渠”,讓企業有更多從市場上獲得生產要素的機會,讓企業能夠平等地籌措資金,特別是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第三個是“幫退”,即幫助無法適應環境的企業,或者萌生退意、“金盆洗手”的企業家退出市場。企業的自愿退出在發達國家是很正常的現象,日本、德國等國家都專門設定有產業退出援助政策。目前中國政府一味幫助企業進入市場,這方面的政策固然很重要,但同樣也應該制定幫助企業平穩地退出市場的政策,學習日本、德國的做法培育“小而專”的中小企業,繼而提升產品的質量達到“小而精”,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達到“小而強”。▲(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