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琳
神經性皮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好發于頸項、上眼瞼、雙肘外側、腰骶部、陰部、肛周等處,皮損局限或對稱分布,為粟粒大、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紅、淡褐色或正常膚色,質地硬,久之皮損擴大,形成苔蘚樣變,伴有抓痕、血痂,陣發性劇烈瘙癢[1]。本病常年不愈或反復發作,根據皮病受損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局限性、泛發性。我們自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神經性皮炎46例,與單純西藥治療的46例對照,獲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92例神經性皮炎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齡22~68歲,平均44.2歲,病程最短2月,最長5年,平均15月。對照組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齡26~64歲,平均43.7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5年,平均18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皮損輕重及瘙癢程度上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每日1次,并外用適量鹵米松乳膏均勻涂在病變部位,每日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祛風清熱活血方,藥物組成:丹參、雞血藤各20g,當歸、黃芩、苦參、生地、山梔各12g,白蒺藜、全蝎各10g,生甘草3g。風濕重者加防風10g、地膚子15g,以祛風止癢,肝郁明顯者加柴胡、郁金各12g,以疏肝理氣,血虛甚者加川芎10g,加大當歸用量至30g以補血。每日1劑,水煎,分3次口服。兩組均7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皮損全部消退,瘙癢消失為痊愈,皮損消退60%以上,瘙癢明顯減輕為顯效,皮損消退30%~60%,瘙癢減輕為有效,皮損消退少于30%或無改善,仍劇烈瘙癢為無效。
應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檢驗指標為P<0.05。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見表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作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無異常發現。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有9例出現輕度嗜睡,均在停藥后消失,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注:兩組治愈率比較,*P<0.05總有效率比較,#P<0.05。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我國傳統醫學稱之為”牛皮癬“或“攝領瘡”[2]。神經性皮炎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有關[3]。本組研究表明,神經性皮炎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齡多在30~40歲,大部分患者存在精神因素,與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環境不良有關。
神經性皮炎屬中醫“牛皮癬”范疇,主要由情志不遂,郁悶不舒,心火上炎等原因使氣血運行失調,凝滯皮膚,日久耗血傷陰,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于濡養所致,或因脾蘊濕熱,復感風邪,風、濕、熱邪蘊阻于肌膚而發病[4]。正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頸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諸病源候論·攝領瘡論》說:“掇領瘡,如癬之類,生于頸上,癢痛,衣領附著即劇。云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也。”治宜燥濕殺蟲,清熱散結,祛風止癢,和血通絡[5]。方中丹參、雞血藤、當歸活血通絡,散瘀祛斑、黃芩、苦參、生地、山梔清熱瀉火,涼血散瘀、白蒺藜、全蝎祛風止癢、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同時使用西藥依巴斯汀和鹵米松乳膏,標本兼治,既提高了療效,又降低了復發率,比單純的西藥治療更具優勢。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綜上所述,中西結合、內外兼治的綜合療法,經臨床觀察表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6.
2 賀成彪,李萍,羅南英.中西藥聯用治療神經性皮炎4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1,43(6):40-41.
3 王建中.368例神經性皮炎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08,30(3):26-27.
4 程宏斌,郝平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J].2008,17(15):23-44.
5 張政.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