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勤,王國權
1.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北京 100840
2.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5
某教學樓為十一層框架剪力墻結構,結構總高度44m。五層為報告大廳,大梁最大跨度凈距為26.4m,為了控制裂縫和撓度,同時也為了施工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采用了新型的緩粘結預應力技術。部分結構平面布置圖如圖1,本文取其中典型的大梁(H軸)進行分析。

圖1 部分結構平面圖
混凝土強度等級C40,抗拉強度標準值ftk=2.39N/mm2;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19.1N/mm2,混凝土彈性模量Ec=3.25×104N/mm2;
預應力筋采用1860級低松弛鋼絞線,強度標準值fptk=1860N/mm2;單束面積Ap=140mm2;彈性模量Ep=1.95×105N/mm2;預應力張拉控制應力為conσ=0.75×fptk=0.75×1860=1395N/mm2。
錨具采用夾片式單孔錨,錨具進行靜載錨固性能試驗,錨固效率系數為0.99;
普通鋼筋為HRB400級熱軋鋼筋,強度設計值fy=360N/mm2。
由于跨度大,荷載大,經過分析設計和結構空間的限制,確定框架大梁截面尺寸為600mm×1700mm,梁跨為28m。
預應力采用緩粘結預應力筋,它是采用專用緩粘結膠粘劑和塑料外包護套涂包的預應力鋼絞線,在張拉適用期內,與被施加預應力的混凝土之間可保持相對滑動,張拉適用期和固化時間期間,粘結效果逐漸增強,達到固化時間以后,與被施加預應力的混凝土之間達到一定強度的粘合。
緩粘結預應力筋的有效預應力σpe應按公式(1)計算:

預應力損失值應取下列五項:1)張拉端錨具變形和緩粘結預應力筋內縮σl1;2)緩粘結預應力筋的摩擦σ
l2;3)緩粘結預應力筋的應力松弛σ
l4;4)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σl5;5)采用分批張拉時,張拉后批緩粘結預應力筋所產生的混凝土彈性壓縮損失。
由于只有摩擦損失與膠粘劑有關,因此摩擦損失是計算預應力有效應力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由于工程期限的影響,并考慮到張拉適用期內,膠粘劑的不穩定因素,摩擦系數取大值:摩擦系數k=0.01/m,μ=0.25/rad。此時的第二項損失也屬于大值,扣除損失后的有效應力屬于小值。本文中第二項摩擦損失σ
l2為259.4MPa,總損失為425.1MPa,預應力有效應力為σpe為969.9MPa。
預應力筋用量的計算,根據抗裂要求進行計算;然后再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相關約束條件進行普通鋼筋的選擇。由計算得,預應力鋼筋:36φs15.2,分成4束:4×9φs15.2;考慮梁截面寬度的允許,預應力鋼筋一排布置;各束預應力均采用一端張拉,2束預應力筋在左柱端張拉,另2束預應力筋在右柱端張拉;根據該框架大梁標準彎矩圖,預應力筋線形要盡可能與標準彎矩圖相一致,因此預應力曲線形式均設為四段拋物線,反彎點取0.1L處;為了獲取較大的截面抵抗矩,控制截面處的預應力筋應盡可能靠近受拉邊緣布置。
普通鋼筋下鐵為24Φ25(2/11/11),上鐵為18Φ25(9/9)。
由標準彎矩圖,控制截面選取跨中和一邊支座截面,首先計算截面控制應力,看是否滿足二級抗裂要求。
在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下應符合下列規定:

在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下應符合下列規定:

抗裂驗算是由標準彎矩及等效彎矩和次內力綜合決定的。內力和預應力各彎矩均可計算得到。具體結果如表1:

表1 內力計算結果
因此,預應力框架大梁抗裂驗算結果:大梁在兩端支座處不滿足二級抗裂,而在跨中截面處,梁底滿足放寬的二級抗裂要求。針對支座處,在不滿足二級抗裂情況下進行三級裂縫寬度驗算,得到預應力框架大梁的裂縫寬度如圖2。

圖2 裂縫寬度
為了抵消預應力損失,施工張拉時3%超張拉。
為了有效減小因摩擦而產生的損失,預應力4束分成2束在左端2束在右端進行張拉。同時,盡量提前預應力張拉的時間并且控制膠粘劑的粘結時間,以減小摩擦損失。
為了防止預應力筋對結構的反拱,應進行采取嚴格的張拉步驟,進行分級循環張拉,而且必須控制張拉速度,不能過快。
由于普通鋼筋過多,同時由于預應力筋一排鋪設,在梁端支座處應首先保證預應力的矢高,理論計算和工程實踐都說明,施工中如果保證不了預應力筋的線形,預應力筋很有可能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GB50010-2010)[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140-2004)[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杜拱辰.部分預應力混凝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