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在線2月1日文章,原題:挑戰美國,歐洲尋求與中國太空合作 托馬斯·萊特不是能被輕易打動的人。他曾是德國空軍的試飛員,兩次代表德國升入太空,去年4月以來一直擔任歐洲航天局主任。對于將人送上太空的技術,萊特什么都見識過,這愈發凸顯去年他訪華目睹中國太空項目時的那種吃驚的意外。
在北京他參觀了一個廠區,那里在制造衛星和火箭發動機。他看到中國人在建造登月車和用于載人飛行的太空艙。訪華結束時,萊特有幸觀看了“神舟八號”從戈壁灘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那是一次完美的發射”,萊特激動地說。
在當前的中國,沒有哪個領域比太空技術更活躍了。中國的太空攻勢給西方帶來挑戰。美國決意不讓任何人篡奪其太空主導地位。不過,歐洲和德國政府卻更傾向于把中國當成潛在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
正是萊特觀看的那次中國火箭發射,將首個雙邊科研項目送入太空。默克爾的太空事務顧問彼得·辛茨表示,在對月球和太陽系的科學探索方面,中國的太空攻勢是“一種充實”。實際上,他希望說服中國人參與“伽利略”導航系統,成為國際空間站的使用者。辛茨說:“中國人雄心勃勃,他們有巨大資源,在載人航天等領域我們無法比擬?!苯Y果必須是“尋求合作”。
萊特表示,中國對合作很感興趣。很快會有3個合作項目,包括空間交會對接。他已要求自己的一些雇員開始學中文。
歐洲希望與中國合作,部分原因在于金融危機。當亞洲轟然前進時,歐洲的航天計劃面臨預算削減的危險。歐洲人堅稱無意背棄美國。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官員表示,對華合作是對當前與美國合作項目的“補充,而非競爭”,“應避免太空新冷戰危險言論”。但緊張與日俱增。美國的原則是維持太空的主導地位。歐洲公司若向中國提供敏感技術,將被美國列入黑名單?;蛟S歐洲遲早要在美中之間二選一。
此外,中國對歐洲也構成挑戰。德國的航空航天事務發言人克勞斯·威爾施稱,(對華合作)可能造成今后重要的技術進步產自別處,而非歐洲。▲(作者克里斯蒂安·施韋格爾,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