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勵 李承明
9月10日,地處渭北旱原的銅川下了一整天的雨。在雨中,耀州區這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文化積淀深厚的好地方,顯得更加清新明麗。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考察組的專家們和本刊專題報道組記者,沿著山間園區曲曲彎彎的建設大路,參觀綠蔭叢中的惠塬工業園區企業,心中不由發出感嘆,對園區建設者們升起一種真切的敬意。
惠塬工業園區很大,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主要以水泥產業為主導,2009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重點發展的44家工業園區之一。到2011年底,入駐企業160戶,從業人員1.08萬人,工業總產值55.22億元,上繳稅金3.41億元。在溝溝坎坎的地理條件下建設工業園區,“惠塬”走著一條怎樣的發展模式?
資料顯示,園區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和黃土。已詳查或勘探的水泥石灰石資源總儲量約8億噸,且品位高、易開采,是理想的水泥生產原料基地。黃土資源(已辦理登記)為1.01億噸。粉煤灰資源364萬噸。
據銅川市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張世皓介紹,園區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建設一流園區”思路,廣泛吸納有關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不斷優化完善園區整體規劃,立足長遠,立足大局,注重環境評估和社會穩定評估體系的建立健全,做到安全、環保、民生三項工作的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確保規劃先行,減少重復性建設,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
園區依照“塊狀分布、點狀輻射”原則,規劃了“以秦嶺為中心的建成完善區”、“以孫塬為中心的改造提升區”、“以惠塬為中心的重點發展區”三個水泥產業集群區,截至目前,園區內秦嶺、孫塬、惠塬三個水泥產業集群區已基本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規模,年實現水泥產能1000萬噸以上。
耀州副區長朱志民告訴記者,區政府積極為園區建設創造最優投資環境,強化發展責任,強化破題措施,全力推進園區發展。在項目審批上簡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間,確保項目盡早落地實施;在基礎建設上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園區環境,提升園區承載力。
近年來,園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0萬元建成東塬供水站,日供水量達7000立方米;投資9000萬元建成孫塬、惠塬110KV變電站兩座;投資2400萬元建成8.5公里工業大道;投資217萬元完成了移動、聯通通信塔基站建設,網絡覆蓋整個園區;投資3500萬元對園區主干道路進行了亮化和綠化。
據了解,下一步,重點抓好總投資2.5億元的園區第二通道和總投資1億元的330千伏變電站等項目建設,增強園區吸引力。
針對阻礙園區發展的土地、資金等問題,朱志民說,園區管委會積極爭取用地指標,確保項目按期開工建設;緊抓國家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第二輪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和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機遇,加強聯系對接,策劃包裝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具備條件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確保早日開工建設。
積極組織召開銀企座談會,加強銀企合作,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今年,區財政列支100萬元,作為中小企業發展貸款貼息專項資金,鼓勵、幫扶園區中小企業發展。
據園區管委會主任胡繼偉介紹:我們堅持以項目為帶動,助推園區快速發展。采取 “三位一體”項目包抓包聯制度,由區級領導一對一包抓,每周一通報,一季一考核,加大跟蹤落實力度。
堅持項目報批一條龍,對在建項目,成立推進工作小組,對項目加強監督、服務和跟蹤,及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新建項目,積極協調理順關系,解決開工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施工順暢;對簽約而未開工項目,從征地等環節抓起、全程服務助推項目盡快啟動建設。
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按照“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團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發展模式,積極參加了西洽會、東北亞博覽會、關中-天水經濟區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博覽會等洽談會。
圍繞水泥上下游產業精心策劃、論證、篩選、包裝項目,年年更新編制招商引資項目冊。變坐等客商為主動叩門招商,充分利用網站、定期發布園區主導產業動態和新開發的項目;積極邀請全國各地客商來園區實地考察,力爭使更多項目落戶園區。2010年至2012年管委會分別實現各類協議、合同金額為7.3億元、33億元、15億元。

園區管委會把安全生產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實做到周檢查、月統計、季匯總,逐事實施。主要表現在:
一、組織成立了園區管委會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并和園區各企業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二、定期或不定期對園區企業進行安全專項檢查和突擊檢查,并監督其開展安全自查活動,發現問題當場責令其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進行再次復查。三、定期召開安全檢查研判專題會議,將安全檢查情況進行總結和討論,并確定下一階段安全檢查重點,對任務作出部署。四、把營造安全氛圍、構建和諧廠區宣傳活動作為一項重點來抓,組織開展各項安全宣傳教育活動。五、在企業節能減排上下工夫,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8%。

胡繼偉介紹,我們計劃利用三到五年把園區打造成基礎設施完善、技術裝備先進、經濟效益高、生態環境好的以建材為主的新型工業化園區。“十二五”,水泥產能設計將達到1600-1800萬噸以上,打造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
主要從以下六方面做起:
1.加快基礎建設。重點是:投資5億元開工建設園區第二通道;投資1億元新建園區330KV變電站一座;投資2000萬元新建園區供水二期工程;投資2000萬元建設標準化廠房3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電網布局;完成園區規劃修編工作,打造宜工、宜居、宜游工業園區。
2.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大力發展新型水泥建材產業,在原有1000萬噸水泥產能的基礎上,新增日產4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3-4條,純低溫余熱發電站3-4座,200萬噸水泥粉磨站4-5座,50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攪拌站3-5座,新發展水泥上下游相關企業5-6家。
3.整合企業規模化生產。到2016年,計劃水泥生產企業達到28家,水泥相關企業1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85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70億元。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
5.狠抓項目落實。加強項目跟蹤,隨時掌握項目動態。提高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加大在建項目促投產工作力度,攻堅障礙,促進項目按時投產,早出效益。
6.抓緊組建班子。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即:一班人員,園區管委會和園區投資開發公司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使園區管委會成為能把園區辦成投資環境優良,行政管理部門高效廉潔奉公,按市場化原則運作的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