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承明
對于“4萬億”大規模經濟刺激的反思還沒結束,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已經興起。“發改委一日審批27個基建項目”的傳聞,似乎為此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在經濟大幅下滑的憂慮與驚呼中,“以投資救經濟”正在醞釀,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資規劃接踵而至,已經或準備出臺的項目動輒上萬億元,其熱情與2009年似曾相識。不同之處在于,“4萬億”的決策自上而下推行,而當前的投資沖動來自地方政府,而其可行性更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截至發稿,各地加總的投資計劃上限已經遠不止4萬億元之數。據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的近兩個月內,已有13個省市發布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或穩增長措施,涉及金額超過10萬億元。其中,廣東、天津、山西、重慶、福建、貴州的投資計劃均超萬億,基礎設施建設等仍占據重要地位。
地方政府認為穩增長依然主要靠上項目、上大項目、不斷地上大項目。但是,資金從何而來?今年財政的增收壓力非常明顯,銀行貸款也愈發謹慎。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訴記者,穩增長的任務艱巨,雖然地方希望靠投資拉動經濟,但這些項目因資金匱乏很難落實到位。
“應對經濟下滑,政府理應有所行動,但依賴投資大規模經濟刺激既不必要,也不可行,要嚴控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謹防地方投資泛濫。”部分經濟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說。
7月以來,各省級政府的年中工作會議相繼召開,穩增長成為下半年迫切任務,而其手段主要集中于加快開工和審批一批大項目,當然,也有不少省份提及實施減稅等扶持企業措施。
投資是廣東省穩增長的首選。省長朱小丹稱,要把擴大投資、扭轉投資下滑勢頭作為穩增長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舉措。廣東還對投資定下具體目標,全省要做到三季度投資增幅穩定在兩位數以上,四季度爭取回到或者超過一季度增幅,努力確保完成全年投資各項目標任務。為此,廣東出臺了19條“穩增長”措施,總計提出177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重慶市政府發布了工業領域主要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工業將累計投入1.5萬億元,建成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3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陜西省西安市擬重編地鐵線網,在原六條線的基礎上新增九條線路。 計劃投入600億元用于水系生態建設,修造區域內28個人工湖,完成后預計西安擁有生態水面的總面積將達30平方公里。
令人吃驚的是,區區年財政收入不到50億元的開封市,竟宣布要投資千億元重現“汴京”盛景,如此宏偉計劃,總投資預計是其財年收入幾十甚至上百倍。
更宏偉的計劃在貴州,該省目前宣布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計劃10年間的總投資在3萬億元左右,而貴州省2011年財政收入僅1300多億元。
綜合各地投資規劃不難發現,宏偉、投資規模大、遠超財政收入是其共同特點。相比四年前,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今后,仍會有更多地方的大舉投資規劃相繼出現。
地方政府投資沖動不難理解,穩增長指標要完成,更為重要的是,換屆年臨近,GDP增速仍是評價政績的重要指標。中國經濟已步入高增長的末期,一味追求高增長并不可取,必須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官員評價體系,兼顧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同時,對官員績效考核應有追溯機制,避免其決策行為短期化。加緊建立地方政府財政約束制度,防止債務規模無限擴大,推動地方政府的財務透明化。
由于中國正處于城市化興起階段,基礎設施等投資仍有巨大空間,適當引導和甄別,將對未來經濟產生促進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在當前投資形勢下,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極有可能大量發生。謹防地方投資泛濫實為必要之舉。
歷史經驗表明,大舉投資多帶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在上一輪4萬億投資中,以投資規模大、產值高為特點的多晶硅項目多受地方追捧,全國各地上馬數十個,產能已超全球需求兩倍。至今,全國前十大光伏企業負債就超千億元。再看鋼鐵、水泥行業,目前大量產能過剩,雖然拉動GDP較快,但留下的卻是資本、能源的浪費。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的投資效率一直不高,這與我們粗放投資的經濟發展方式有關,凸顯出很多深層次問題。
在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看來,目前工業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外需下滑,內需也沒有多大的拓展,但我們針對外需和內需的產能都很大,目前原材料價格例如鋼材已經跌到低位,說明了需求端不行,工業產能過剩。”成建三說,現在很多地方的許多大型工業項目雖然在短期內對穩增長有明顯效果,有一部分項目確實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但也有不少項目有產能過剩之虞。
專家指出,工業經濟發展應該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避免投資的盲目性。相比工業經濟增量,工業的質量更為重要,加快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在這方面,目前包括廣東、福建在內的不少省份都在加快工業技術的改造和轉型升級。例如,福建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4萬億元,其中2012年和2013年分別完成2000億元和2600億元(來自全省各方面累計投入)。
記者采訪的眾多學者都擔心,一旦地方政府重啟大規模投資,在短暫的刺激過后。產能過剩、爛尾工程、地方債務危機、銀行壞賬劇增等惡果將難以避免。
世界經濟形勢仍不明朗,這意味著當前周期釋放的過剩產能難以被快速消化,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可能都將處于去庫存、去杠桿化的階段。如果再次推出地方版“4萬億”,代價不僅是過剩產能更難以被清理,而且會進一步透支未來幾年的投資需求。
牛犁判斷,地方政府希望重走擴大投資規模來拉動經濟的老路,在當下已經行不通。目前應該做的是結構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落實減稅,為企業減負。

為拉動投資,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西安計劃修建多達28個人工湖,將遍布西安城區與近郊。西安市水務局一名負責人稱,這28個湖的水面面積超過5個西湖,造價總計達百億元。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政府造湖動力來自于水和土地資源聯合開發的價值。
通過制造人工湖來增加土地價值。不僅內陸城市西安如此,南方城市廣州也是一樣——海珠湖、白云湖,廣州兩個備受矚目的人工湖相繼對外開放后,根據規劃廣州還將新修6大人工湖。另外,其他城市也有不同規模的“造湖運動”。顯然,“造湖運動”不僅需要大筆投入,還關系到生態環境的改變。
盡管一些地方制造人工湖聲稱為了“防洪、調蓄、改善城市景觀”。但同時也是為了吸引開發商投資、提升土地價值以增加賣地收入。
地方財政長期依賴于土地,其背后是財政收入結構、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結構等不合理。如果繼續陷入土地財政,種種深層問題依然會存在,最終只會傷害到地方財政和地方經濟。
不可否認,城市的土地資源是極其有限的,改變土地財政是個艱難的緩慢的過程。通過“造湖運動”不僅能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價值最大化,而且還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保障公共支出。但是,大量制造人工湖需要科學論證、民主決策。
讓人憂慮的是,地方政府不是通過扶持制造業、服務業、高新產業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而是長期深陷土地財政。目前,一些城市的土地財政思維體現在“造湖運動”,另一些城市的土地財政思維體現在“填湖運動”——以填湖造地來拉升房地產開發。這樣的財政思維該改一改了。因為,土地財政再怎么創新,也沒有可持續性,而且還會受市場、調控等影響。
無論是“造湖運動”還是“造城運動”,若目的是為了土地財政,是該到科學謹慎決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