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乃新,季維春,史宏偉,楊威,鄒思佳
(吉林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62)
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獸)藥和動、植物生長激素等農用化學品,不僅使土壤及環境受到污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和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下降;而且隨著污染物質在動植物體內殘留積累并在生態系統中長期循環,生產出的畜產品和糧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食品品質下降,這些有害物質最終要富積到人體內,勢必危害人類的健康,導致各種污染疾病發生。隨著社會進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環境、生態及健康問題更加關注,生產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便成了21世紀世界農業及食品的發展方向。目前有機食品銷售量已占食品總量的5%~10%,攝取有益健康的有機食品己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導致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極大地促進了特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發展,形成了綠色經濟,為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十分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我國有機食品生產有了較快發展。據統計,到2010年底我國約有1500家企業、3000多個產品,已獲得不同認證機構的有機食品認證,其中一半由國外認證機構認證。有機食品年生產總值20.6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5億美元左右。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僅占1%左右。吉林省認證企業占全國的10%,已建有15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有機食品產量占全國的13%左右,出口量不到50%。
有機食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發達國家需求量持續增長。1985年以前國際市場消費量不足50億美元,1990年達到100億美元,1998年美、德、英、法國等11個發達國家的有機食品銷售額達到135億美元,1999年僅美國銷售額就超過50億美元,2000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2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5%以上[1]。預計到2012年,市場需求量將達到500億美元以上。
有機食品市場的發展仍就保持不平衡狀態,歐美等發達國家將繼續主導有機食品的消費,消費量占85%以上。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健康的關愛,有機食品的消費量逐步增長。國外有機食品銷售渠道主要以大型超市和專賣店或農民直銷為主,通過有機食品配送中心給專賣店、超市調劑送貨。中國將成為歐盟、美國、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市場,有機食品已進入大中城市的超市,消費群體將逐步增長,市場潛力巨大。
(1)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的區位、生態和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吉林省地處中國東北地區中部,東經121°38′~131°19′,北緯 40°52′~46°18′。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為5.1℃。不同季節的平均氣溫,春季(3~5月)為 6.5℃;夏季(6~8月)為 21.2℃;秋季(9~11月)為6.2℃;冬季(12~次年2月)為-13.5℃。積溫:≥0℃積溫,全省年均2500℃~3600℃,以集安為最高,達3569℃;中西部平原高于3300℃;通化地區東部、白山地區及延邊地區西北部不足3000℃;長白最少,為2497℃;其他地區一般在3000℃~3300℃。全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950mm之間。其中,春、夏、秋、冬季約分別占全年的15%、65%、17%、3%。從區域看,東部山區半山區年降水量在700mm~1300mm,中部地區在500mm~700mm,西部地區在300mm~400mm。全省年無霜期為125d~130d。其中,東部山區較短,長白山一帶不足100d;中西部平原達140d;低山區、丘陵區為130d~135d,集安嶺南可達160d[2]。生態和氣候條件的差異化,可滿足各類特色有機農產品的生長繁育。
(2)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化、質量好。吉林省是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的農業大省,具有發展特色有機食品的良好自然資源,而且資源量大、質地優良。①耕地面積大,土質肥沃、質量好,主要分布在松遼、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黑土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0%,土壤肥力高,生產潛力大,適應各種農作物生長。中部平坦肥沃的耕地面源污染輕,經過一定改造完全適合開發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15hm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里還是我國糧豆主產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②東部長白山是天然無污染生態區,立體動、植物自然資源寶庫,盛產山野菜、中草藥、食用菌、蜂產品、野生漿果等野生動、植物。長白山區是我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85%,林下資源和山溝資源豐富,適于發展特色有機農業生產。③西部廣闊的天然大草原和濕地多為無污染生態區,盛產雜糧雜豆、葵花、蓖麻、蕎麥等,擁有草地面積133.33多萬hm2,是科爾沁大草原的一部分。④全省林地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現全省有林地面積786.5萬hm2,森林覆蓋率高達42.5%,有利于發展特色有機食品產業。⑤水資源量豐富。水面總面積640萬hm2,可養殖水面26.7萬hm2;山上、林下、水中有3000多種珍貴動植物資源,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大的約有1000余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開發特色有機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3)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基本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吉林省地域間差異明顯,生態環境系統具有明顯的獨特區域景觀。東部長白山區(包括半山丘陵區)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具有山多、水多、林多、珍稀特產多的資源優勢,有野生漿果40余種(如:山葡萄、藍莓、越桔、軟棗、獼猴桃等);林下草地中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天獨厚(如:人參、貝母、天麻、靈芝、五味子、黃芪、林蛙、梅花鹿、松茸、木耳等等)。西部松嫩低平原,是我國重要的雜糧雜豆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種植面積達26.7萬hm2,占農作物面積的18%,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及歐盟等18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質量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近幾年來,吉林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擁有一批設備一流、工藝水平先進的國家級和省級大型龍頭企業。其中,特產林果加工企業有匯源集團—延邊匯源分公司,延邊特產實業,通化茂源山葡萄酒集團等19戶綠色飲品生產企業,年產值十幾億元;人參加工企業主要有吉林敖東集團、吉林西洋參集團、省參業集團、皇封參集團、新開河人參有限公司,2011年全省人參產值達10億元以上;以鹿茸為主要原料加工企業有雙陽鹿業集團和延邊敖東鹿業集團等十幾家規模以上企業,2011年全省鹿茸產值12億元。食用菌生產量大、質優,規模大。主要有:黑木耳、靈芝、香菇、滑子菇、金針菇、平菇、榆黃蘑、榛蘑等20多個品種,2011年產值達15億元左右。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開發能力、深加工水平、品牌數量和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吉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專門從事山黑豬遺傳育種、養殖、加工和銷售。主要市場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福州、沈陽、長春等大中城市,主要銷售渠道是國內外大型商超和高檔酒店、特色餐飲單位的團購,產品始終供不應求。吉林省普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集科研、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知名品牌有普康有機大米、普康有機豬肉。吉林省百益有機農業公司生產的有機大米(稻花香一號)、有機小米、有機赤豆和非我莫黍牌有機糙米等雜糧普受市場歡迎。吉林省香辰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是α米的專業生產廠家,集科研、生產、開發于一體,主要產品是方便米飯、泡飯、米粉、方便豆等幾十個有機方便食品。這些國家級和省級大型龍頭企業,容納了大量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原料,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為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4)社會經濟技術條件較好,有利于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①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吉林省農業科技資源雄厚。高等教育發達,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較多,從事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產品開發、技術推廣科技隊伍較強。科研院所力量雄厚,擁有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左家特產研究所、吉林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各地區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省特產專科學校)、長春中醫學院、生物技術學院、吉林省園藝特產站等數十家科研、教學單位和四級農業推廣部門。近些年,在特色有機農產品良種繁育、新品種選育、優質高產栽培(養殖)技術、中藥材有效成份提取、標準化生產、技術配套集成、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研制出一大批先進、實用的科研成果,為發展壯大全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②交通能源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機遇中,吉林省確定了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三大戰略,大力發展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全省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986萬千瓦,煤炭產量達到2000萬t,石油產量達550多萬t,為國民經濟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交通運輸十分發達,鐵路、公路、航運及水運網絡基本形成。從省會到各地級市都有鐵路和一級以上公路連接,95%以上的鄉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備[3]。上述諸多優勢,為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先決條件。
“九·五”期間,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開始起步,一些具有吉林特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產業相繼得到發展;“十·五”期間,按照“建基地、促開發、強龍頭、拓市場”開發模式,把特色農產品產業作為優勢產業來抓,加大資源的整合力度,拓展優、新、稀、精產品開發領域,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了人參、鹿茸、特色果品、林蛙、道地中藥材,食用菌、雜糧雜豆、冷水魚等8大類特色農產品體系和200多個有機食品種類;“十一·五”期間,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進入調整提高和擴大規模發展階段。強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品牌建設和管理[4]。2011年全省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56個,綠色食品45個,有機食品1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申報375個產品,綠色食品續展產品108個。全省“三品”總量已達到3766個,環境監測面積達到300萬hm2,產量達到3520萬t,實現產值540億元,超年初計劃任務4%。
國際市場開拓取得較大成功,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吉林省有機食品設立11個展位,有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共206個有機產品參展。簽約產品5500t,簽約金額達8100萬元。其中,永吉精氣神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的有機山黑豬肉被組委會評為博覽會金獎;在2011年廣州綠博會,設展位21個,有80家“三品一標”農產品重點企業和龍頭企業的600多種產品參展。現場銷售量320t,銷售額達1600萬元。意向銷售產品3600t,金額達2500萬元。有28個產品榮獲暢銷產品獎。在吉林省舉辦的綠色農產品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上,達成合作項目20個,項目金額18.9億元。
迄今為止,吉林省生產的特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得到了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只要精心策劃,扎實推進,做大做強吉林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就會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1)依托資源優勢,構建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集群。資源和環境是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基礎。經歷十幾年的開發,吉林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圍繞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區域化布局,構建產業集群。一是東部長白山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集群。這是吉林省特色有機農產品開發生產的重點區域,占全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量的75%~80%。主要有11大類,200多個系列產品。有人參、鹿茸、特色果品、林蛙、道地中藥材,食用菌類、糧豆類、冷水魚類、山野菜類、畜產品和飲品類;二是中部黑土地松花江流域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集群。依托肥沃的黑土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糧豆和有機蔬菜。主要產品有有機大米、有機小米(綠色、白色、黃色)、有機玉米碴和玉米面、有機黃豆、有機大黃米、有機黑豆等;三是西部草原型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集群。主要有四大類,近百個系列產品。分為有機雜糧雜豆類、有機牛羊畜禽產品類、有機紅辣椒等經濟作物類、有機瓜果蔬菜類。
(2)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經營模式。經過十幾年的生產實踐,初步形成了幾個比較典型的發展模式:①公司+基地+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這是我省當前比較普遍的,也是成功的發展模式。有代表性的是吉林省百益有機農業開發公司、吉林省香辰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公司、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公司建設和管理生產基地,農戶以土地作為出資股份或出租,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例如,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就是農民以土地入股,以返租倒包的形式,農民在企業上班,既有工資又有股份分紅。土地集中管理、統一經營。是以經營有機大豆、有機小粒黃豆、有機玉米、雜糧等農產品經銷批發的企業。有機黃大豆、有機小粒黃豆、有機玉米、各類雜糧、優質大豆種子暢銷海內外市場。公司的產品多年出口日本及韓國等國外企業。公司與國內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充分依托科研院所,更新品種,優化栽培模式。長期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大豆高產核心試驗區,選用不同品種,不同栽培模式,各領域專家結合共同攻關,提高大豆產量,研發適合當地的有機新品種。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有機農業協會經營模式。由專業合作社或協會提供信息、種苗、訂單收購和銷售服務。是一種比較松散的統一服務分散經營形式。比如,白城市有機農業協會,由協會來組織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幫助農民開拓市場。③農民分散式自主經營模式。這是特色有機農產品早期生產方式,一種是訂單式的生產,另一種是農民自產自賣。這種形式目前在我省的東部山區還比較普遍。
(3)政府推動型特征。目前,我省的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還主要是依賴于政府的扶持,通過各級政府組織招商、展會來推動發展。
(4)產業發展方式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企業化運作、市場直銷特征。從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總量看,東部山區和半山區產量占全省總量的65%,西部地區占20%以上,中部地區占不到15%。產業發展還主要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產品與市場直接對接。例如,人參主要集中東部長白山區的蛟河、樺甸、江源、長白、撫松、靖宇、臨江、通化、集安、輝南、汪清、安圖、敦化、琿春等14個縣(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條。
(5)產業鏈條短,產品粗放型特征。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率低,絕大部分是從產地經粗加工和簡單包裝就直接進入市場。
(6)初期發展階段特征。吉林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企業規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產品粗放,品牌雜,市場銷售渠道不穩定,產品輻射半徑小,還沒有真正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但是,吉林省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社會經濟技術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增長潛力大。
吉林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目前還處于發展提高期,生產基地分布零散、規模小,加工水平低。致使區域資源獨特優勢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產業優勢,區域特色經濟不明顯。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抵抗市場沖擊和風險能力差。具有設備一流和生產工藝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特色和有機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相對較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因其設備落后,生產水平低,加工層次淺(加工率不到30%),故多以出賣原料為主,產業鏈條短,后續利益大量流失,整體效益差。由于生產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產品成本高、品牌效益差,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弱,與現代農產品產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其次是生產規模小,特色有機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物流成本高,物流能力差,難以形成規模。
“誠信”危機主要表現在:①生產者“誠信”危機。有機農產品生產必須按照標準化、規范化進行生產,不得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生產資料,更不能使用生長激素。這就造成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企業或生產者能否嚴格遵守和主動來維護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保證生產、加工全程的規范化操作問題。②市場“誠信度”問題。主要是市場管理不規范,消費者僅從產品外觀上難以認清是有機產品還是非有機產品。長期以來,由于市場體系不健全,不規范,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導致數量型、低水平的無序競爭,自毀聲譽,影響特色有機農產品的發展和產地保護。
由于有機農產品生產、流通成本高,產品價格高,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吉林省經濟不發達,也不靠大的都市,對高端的特色有機農產品消費能力低。絕大部分產品要靠外銷,而我們對國內和國外市場研究和開拓的力度不夠。①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知度不高,品牌雜,產品質量信認度缺失。②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精深加工產品少,生產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③市場宣傳推廣力度不夠,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
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退化,耕地面源污不斷加重。特別是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全國至少有1300 hm2~1600萬hm2耕地不同程度受到農藥污染。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在2000萬hm2左右,約占耕地總面積的20%,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面積在1000萬hm2左右,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達330萬hm2以上。土壤污染是長期的、隱蔽的,也是積累性的,是食品安全最基礎的環節,即使所有加工環節再環保,食品安全也難以保證。吉林省東部和西部地區覆膜面積不斷擴大,但因連續幾年覆膜生產,土壤中殘留地膜碎片增多。據我們在吉林省的乾安和通榆縣調查,連續三年以上的覆膜地塊,地膜碎片殘留量平均為11塊/m2,最高達25塊/m2。城市周邊農田受城鎮垃圾和污水的污染相當嚴重,特別是一些小城鎮沒有垃圾處理能力,垃圾直接就堆放在農田邊上,而大中城市也只是垃圾填埋式處理,城市郊區一部分蔬菜種植戶直接用污水灌溉農田。嚴重制約有機農業的發展和食品安全。
由于缺乏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與管理,導致林、特、糧用地矛盾突出,特色產業發展空間不足。林農水條塊分割和資源管理體制壁壘及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無序開發,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不僅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還造成特產業用地面積不足,產業發展中間環節不順暢,影響了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
特色有機農產品在生產和加工環節技術含量高,對生產資料和加工設備都有嚴格要求。我省由于生產基地分散,加工企業規模小,資金和技術實力不足,使得特色有機農產品在生產加工中的科技研發和組裝配套能力欠缺,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有效供給不夠。從全省農業科技布局看,大部分科研力量集中在糧食生產方面,對特色有機農產品的品種繁育、有效成份提取、生產和精深加工等研發相對投入力量少,研發能力不強,產品更新慢,加工設備落后,加工層次淺。
資金已成為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開發的主要瓶頸之一。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融資渠道狹窄,資金來原不足,致使產業化進程慢,生產水平低,加工滯后,嚴重地制約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的發展。
有機農產品不僅在初期的認證環節加強審查,嚴把進口關,更重要的是加強在取得認證后的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整個供應鏈的監管。目前,有機農產品在產中、加工和市場環節監管相對薄弱。消費者認知度低,對有機食品存在懷疑心里,制約消費群體的擴大。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的銀行貸款、基地建設、市場管理和品牌保護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健全。
以科學發展觀和工業化思維為指導,以法制化監管為重點,以產業化發展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積極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以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多樣化滿足市場需求。資源開發、保護和建設并重,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堅持以銷定產,推廣“公司+基地+農戶”訂單式生產方式,小規模大群體,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發展外向型加工企業集團。強化政府服務和監管,搞好品牌和原產地保護,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創新開發模式。走基地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公司化運作,統一化生產,統一化銷售的路子。
一是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的發展符合我省產業政策,是農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農民增收和地方財政增強。但由于是個新興產業,規模小、分布零散,而且風險大,加之市場還不成熟。因此,在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二是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需要統一規劃、統一開發,要在政府指導下進行保護性開發。三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特色有機農產品開發,促進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的健康發展。
(1)建立特色有機農產品質量長效監管機制。對生產、加工和市場要堅持經常性檢測和抽查,樹立特色有機農產品市場形象,提高可信度。加大監管力度,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集中專項整治。對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等各個環節進行治理,堅決打擊以花樣翻新、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和各種形式隱蔽的違法違規行為。更重要的是強化工作落實,搞好社會監督。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特色有機農產品質量的監督和維權意識,完善舉報獎勵制度。
(2)創新發展機制。有機農產品產業的開發應借鑒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發展多種股份制形式、多種結合方式的運行模式,完善公司、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自我生存能力。公司+基地、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等聯合方式,建立好共同利益鏈,實現互惠互利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穩定、高效的產業化經營鏈。
(3)建立特色有機農產品倒追溯機制。供應鏈可追溯性體系以超市為終端的特色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要嚴格落實質量追溯制度、行業自律制度和市場退出制度,提高生產企業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
(4)銷售渠道創新。積極開拓以專賣店為終端的銷售渠道和互聯網、電話等銷售特色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以及團購、酒店等直銷渠道。
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深精加工的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在發展上需有關政府部門的扶持,如立項申報、貼息貸款、專項資金、技術指導、產品認證等方面。加強對企業技術員、管理人員和市場銷售人員的培訓。積極引導規模以上特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經營企業向集團化、連鎖化、集約化發展,增強企業抗風險及安全控制能力。結合工業集中區建設,建立特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生產園區。
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扶持特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的發展。資金主要投向于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宣傳,開拓市場。營造綠色消費潮流,提高我省有機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品牌產品的知名度,建立銷售渠道;二是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充分發揮我省科技資源優勢,組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開展聯合攻關。研究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包裝、貯藏、保鮮等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和操作規程,研究開發專用生產資料,引進和示范名、特、優良種;三是生產和管理補貼資金。有機食品雖然價格高,但產量低,比常規農業產出一般低50%以上,其生產風險與市場風險均較大。因此,應以市場為導向,以銷定產,政策上扶持,技術上支持。
建立強制性法規,對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周邊生態環境水源、樹木、土壤、空氣等實行強制保護,以確保特色有機農產品的質量要求。
深入推進品牌戰略,培育知名品牌,維護好我省特色有機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良好聲譽,以品牌占領市場,帶動產品發展。特別是有機農產品產業的發展要循序漸進,從開始就應避免盲目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規模,適度增長,以銷定產,滿足不同銷費層次需求,提高市場的掌控能力。防止產品過剩,否則將給企業、農民帶來巨大損失。
[1]李顯軍.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背景、現狀和展望[J].世界農業,2004(7):7-10.
[2]賈乃新,晏明,季維春.吉林省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吉林省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吉林省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Z).內部資料,2006-2010.
[4]賈乃新,劉海鳳,王曉萍,等.對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發展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2,23(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