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梅 斯
大學一向是人們心中的寧靜之地,但近來多所香港高校卷入政治是非,先是去年港大百周年校慶,富豪占滿臺下嘉賓席前兩排受到質疑,今年初浸會大學又因倉促公布下屆特首候選人民意調查結果引發爭議。有媒體7日評論說,香港高校“開年不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浸大民調為何提前泄露
香港浸會大學民調事件調查小組6日公布長達8頁的調查報告,認為該校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在1月份特首民調未完成前提早發布結果不恰當、“不智”。校長陳新滋隨即宣布,接受趙心樹辭去院長職務的申請,但保留教職。
今年1月,趙心樹提早公布未經加權處理的浸大特首民調結果,得出“唐英年支持度追近梁振英”的結論,但幾天后公布的結果則顯示,兩人民望差距擴大2.4%,調查訪問人數也增加了169人。香港社會對此非常不滿,認為有違科學精神,質疑有政治目的。對此,趙心樹在公開信中表示,想不到民調會變成政治事件,認為自己曾在內地官方媒體工作過的背景,會令問題進一步被放大。他表示,自己的政治敏感度不足,愿意為事件中的錯誤判斷負全責。
6日的調查報告也認為,沒有證據顯示調查受到任何政治干預,也沒有人操控數據和外來資金介入。報告稱,趙心樹因看到民調結果反映“雙英”民望收窄,認為有新聞價值,又相信數據雖然未經加權,但誤差應該不大,因此決定提早公布結果,以提高浸會大學民調的知名度。調查小組批評趙心樹的決定倉促,“欠缺前瞻性規劃,傾向隨意決定,實為不智”。不過,調查報告并未完全消除外界不滿。浸大師生認為,報告有多個疑團待解,擔心事件會繼續影響該校聲譽。
港大校慶是否該邀富豪
香港大學去年的百周年校慶典禮安排也是備受輿論批評的一個話題,原因是臺下嘉賓席前兩排全是本地富豪巨賈。港大調查小組最近公開的報告顯示,港大高層在商討慶典出席名單時,有人認為應借機向為百周年出錢出力的捐款人和社會各界致謝,最終校長徐立之同意了這一建議。
據香港《明報》7日報道,去年8月18日的典禮上,在主會場陸佑堂里,臺下左前方是內地部長級代表,右方前兩排14人名單中,第一排包括長實主席李嘉誠、賭王何鴻燊和女兒何超瓊,第二排則包括恒基主席李兆基、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新地主席郭炳江等富豪。14人中,有8人共向港大捐款超過25億港元,占同期籌款額七成,如李嘉誠曾一筆捐過10億港元,李兆基和何鴻燊各捐5億。
負責座位安排的港大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徐詠璇接受調查時表示,這些嘉賓的確是港大主要捐款人,但她沒想過前兩排座位安排要“反映港大核心價值”。有其他香港本地大學的高層形容,編排座位是門藝術,難以明文寫出準則。
調查小組最后認為,有關座位安排給公眾一種港大向主要捐款人傾斜之感,建議港大制定守則,保持接受捐款及與捐款人恰當關系。
香港《新報》7日的社評寫道,兩起風波體現香港高校日漸明顯的政治化現象,而且這種政治化將持續下去。文章說,不知從何時起,香港高校變得如此政治化,首先是大學的教授和研究員,不少有了明確的政治立場,不斷發表有傾向性的研究報告。而且,學生也有著越來越政治化的傾向。港大的校慶風波,正是因為學生的政治活動而引起的。
《東方日報》7日評論說,經此兩場風波,賠上的不僅是大學清譽,更令人擔心的是,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學術自由之花已被吹得七零八落。大學向來有象牙塔之稱,是教書育人、潛心研究的地方,香港的大學在國際上薄有名聲,來之不易,但遺憾的是,香港社會泛政治化愈演愈烈,連高校也卷入其中。而學子的種種激進出位言行,也一再令人側目。高校是非纏身,其未來走向不能不令人擔憂。▲
環球時報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