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武 彥
臺灣“國防部”13日表示,為確保臺灣“領空”安全,臺軍防空導彈部隊進行整合,指揮權回歸“國防部”。有分析認為,從2004年到2012年,在“因應大陸導彈威脅”的旗號下,這個原本為模仿大陸二炮部隊而獨立設置的導彈指揮部,先后從臺灣陸軍轉移到“國防部”,再移交給空軍,最后又重新交還給“國防部”,數年間兜了一個大圈,暴露出臺軍花費重金和時間推動的“精實案”充斥著混亂和短視。
臺軍方證實導彈部隊變動
據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13日透露,臺軍防空導彈、反導作戰指揮體系將做重大調整。為應對臺海情勢變化及軍事作戰需要,包括“愛國者”、“天弓”及“鷹”式等臺軍防空導彈作戰主力,自2月16日起,將由臺空軍防空炮兵指揮部轉移給“國防部”導彈指揮部。臺“國防部”13日發布的新聞稿證實有這樣的調整,稱“國軍”將中高空防空導彈部隊整編成“防空導彈指揮部”,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可縮短指揮鏈、增加反應速度及決策時間,確保臺灣“領空”安全,符合臺澎防衛作戰的特質。據悉,“防空導彈指揮部”指揮官軍銜也將同步由少將提升為中將,首任指揮官將是臺空軍中將廖榮鑫。
根據臺軍內部規劃,在相關作戰管制及部署的劃分上,“國防部”導彈指揮部將負責中高空的防空作戰及反導作戰,以及具有地對地、巡航打擊等“特殊任務”導彈的部署及管制。在主力防空導彈部隊被劃走之后,臺陸空軍仍各自有野戰防空導彈,用以應對敵機攻擊,臺空軍以車載式“天劍-1”導彈搭配35毫米速射炮,防衛各空軍基地及重要據點;陸軍及海軍的地面部隊則分別擁有“復仇者”車載防空導彈、“刺針”和“西北風”便攜式防空導彈。
8年換了4個指揮部
臺軍導彈指揮權數年間在多個部門兜了一大圈。2004年,臺軍宣稱由于解放軍導彈部隊實力提升,“臺軍沿襲近80年的軍種編制將發生重大變化”,陸軍導彈指揮部為此改編為導彈司令部,由原隸屬于陸軍變為直屬“國防部”,使臺導彈部隊一躍升級為獨立的第四軍種。按照當時的規劃,臺“國防部”導彈司令部最終掌管超過2000枚導彈,納編陸軍所有防空導彈和海軍岸艦導彈部隊,包括“愛國者”、“天弓”、“鷹”式防空導彈,以及海軍“雄風-1”、“雄風-2”岸艦導彈。
臺軍導彈司令部成軍后主要負責統籌臺軍聯合“反制”作戰、導彈防御和聯合截擊等遠距精確戰力的構建與作戰運用,強化防御性“反制”能力。但由于臺軍裝備的雷達多數編屬空軍,無論訓練或是演習,導彈司令部都必須接受空軍方面的指揮調度,致使組織指揮關系復雜,而且臺軍導彈司令部成軍后,在指、管、通、情的一體化運作上出現盲點,系統無法集成。為此,臺軍導彈司令部組建后曾一度面臨被裁撤的命運。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2006年臺軍將隸屬于“國防部”導彈司令部的各式防空導彈部隊,移編給空軍防炮司令部(后改為指揮部)。
然而,再次調整仍沒有明顯效果,2011年臺空軍的防空導彈實彈射擊時,竟然有近1/3的導彈脫靶,讓馬英九非常生氣。同年3月,“國防部”決定自2012年起將導彈指揮權收回。據今日新聞網報道,當時就有“立委”質疑指揮權為何一變再變,“國防部長”高華柱回應說,主要是“精實案”整并后勤補保人力,并讓導彈部隊由真正具導彈專業的人來掌管,而不是由“管飛行的來管飛彈(即導彈)”。
兩岸導彈戰力都有增長
臺“公視新聞網”13日稱,防空導彈及反導作戰指揮權由空軍轉移并提升到“國防部”層級,不僅可以避免過去因單一軍種指揮衍生的軍種歧見,而且一旦兩岸情勢需要執行防空、反導任務時,也有更多審慎思考的空間,以免因為情報不夠充分誤判局勢。
也有分析認為,原先“導彈指揮部”隸屬“國防部”,層級很高,對臺灣來說,導彈是一種戰略武器。2006年,陳水扁當局突然將各式防空導彈部隊移編給空軍,使得導彈成為第一線的防空戰力,很明顯有意與大陸對抗,把戰略武器當戰術工具使用。馬英九上臺后,兩岸關系發生實質性變化,已沒有產生一線沖突的即時危機,導彈由空軍附屬單位掌控已不合時宜,相關調整說明當局有意將導彈作為戰略防衛武器使用。
《自由時報》13日稱,臺軍導彈指揮權6年內繞了一大圈,重新回到“國防部”。但臺海情勢6年來有了劇烈變化,解放軍二炮部隊對臺部署的1000多枚導彈數量雖未大幅增長,但性能及精準度卻相對增加,臺海情勢看似平靜,臺灣面對的軍事威脅實已倍增。報道強調,臺軍在這6年間導彈及反導戰力也有重大成長,除已爭取美國出售“愛國者-3”反導系統外,自制的“天弓-3”反導系統性能也有大幅改進;作為反制大陸“撒手锏”的“雄風-2E”巡航導彈也已量產部署?!?/p>
環球時報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