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嚴圣禾 本報記者 王 渠
經濟形勢不佳的日本又傳來讓民眾心情低迷的消息。13日,日本內閣府公布2011年四季度GDP初步數據,實際GDP換算成年率下滑2.3%,時隔一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同時公布的日本2011年GDP初步數據顯示,實際GDP比去年下降0.9%,時隔一年出現負增長。多家國際媒體評論說,日本第四季度經濟萎縮幅度超出經濟學家預期,主要歸因于日本出口受到全球需求疲軟和日元升值拖累。
對于日本經濟的“季度負增長”和“年度負增長”,日本媒體的分析有所不同。日本共同社認為,造成這種“雙負增長”的原因,一是日元升值,二是全球經濟減速,三是泰國洪災,這些導致出口低迷,最終拖累了GDP。但該社認為,隨著災后重建正式展開,日本經濟將逐漸回到增長軌道。《讀賣新聞》認為,這組數字是“日本經濟停滯的證據”。盡管有歐債危機等外因,但也顯示出日本經濟發展依賴出口的脆弱性。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也在減速,因此,日本經濟未來并不樂觀。《東京新聞》認為,未來日本的出口前景很難預測。盡管美國經濟出現好轉兆頭,但美國已不是日本的第一貿易伙伴。整個亞洲經濟都在減速。《每日新聞》則說,在日本出口衰退背景下,指望通過震后復興來出現“復興特需”并提振經濟的想法不現實,因為日本經濟的主流已是“外向型”經濟。
在日華人經濟學者、日本拓殖大學政經學部教授朱炎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全年GDP負增長并不奇怪。從地震、海嘯、核電站事故到日元升值、泰國鬧洪水,日本經濟遭受打擊太多。去年3季度日本經濟因企業災后恢復性生產出現較大增幅,但這種災后特需效應在4季度就被日元急速升值及泰國洪水沖得無影無蹤。而日本民眾的消費心理惡化也是原因之一。重視財政重建的野田政權上臺后在內政方面頻頻出手,提出增加消費稅稅率、削減養老金額度等政策議題,這都讓日本民眾對未來不安,從而抑制了消費。13日內閣府公布數據也顯示,去年4季度占日本GDP約六成的個人消費僅維持了0.3%的微增長。
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1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這幾年,日本企業沒有革新性產品及經營方式出現,技術出現相對停滯。因此,用技術革新的方式推動日本發展可能性非常小。此外,日本民主黨政權一直在沿用自民黨舊的促進經濟增長模式,如通過一些沒有必要的國家工程促進經濟發展,浪費巨大資金,財政赤字增加,而居民消費下降,也是促成GDP下降的主要原因。
朱炎表示,日本的經濟學家和普通民眾都不太看好今年經濟形勢。現在的日本政治是“議而不決、決而難行”,民主黨政權明顯缺乏執政經驗,目前也看不出野田內閣有一套振興日本經濟的具體方案。而就日本產業的現狀,日本企業在半導體、液晶電視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優勢已逐漸喪失,當前并沒有一個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對于帶動日本經濟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產業。陳言認為,日本社會目前較穩定,資金也較充裕,國外資產很多,這讓它可以不通過出口,而通過投資和過去購買的企業實現日本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富裕的狀態。日本未來若干年GDP大漲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但憑借過去60-70年積累的財富,足以維持現狀,這或許也是日本的生存之道。
但也有專家指出,今年日本經濟還留有一個隱藏陷阱,即電力供應問題。去年核事故發生后,日本各地核電站相繼停機檢修,由于日本輿論特別是各核電站所在地民意對于重啟核電站極為謹慎,因此到4月可能會出現日本所有核反應堆全部停轉而無法重啟的局面。一旦占日本供電量近1/3的核電全部中斷,日本在今夏遭遇的電荒將比2011年還嚴重。這或許會成為壓垮今年日本經濟的最后一根稻草。▲
環球時報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