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賈志宏
建立圖書館聯盟的初衷,是要通過信息資源共享,為讀者提供質優價廉、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目前,人們所期待的圖書館聯盟可以實現如下功能:(1)聯合目錄;(2) 公共檢索;(3) 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4) 協調采購;(5) 電子資源建設;(6) 資源合作貯存等。這些功能在現有的圖書館聯盟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應用。而發展到以后會怎樣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未來的圖書館聯盟。
不遠的將來,圖書館聯盟能夠實現:與讀者的接觸,不再僅僅是通過借還書刊,理想的圖書館聯盟有各種全新的界面,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手段,參與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的咨詢,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重要的咨詢部門。聯盟可以偏重于文獻資源的提供,就像現有的國內救助電話110、120或國外的911,也可以接受全方位的咨詢,因為我們擁有全方位的信息資源。例如,某讀者做飯前,想學一道新菜,聯動的圖書館聯盟可以盡快提供有關的書刊雜志,在網上顯示這道菜的做法,甚至可以馬上播放有關菜系的光碟。用戶可以點播某菜系的一個菜譜,就能學習或考證一道菜的各個細節。再如,一位研究人員需要一組具體數據,圖書館聯盟會馬上找到該組數據,如果不能提供具體數據,則會提供相應的網址或數據庫鏈接。圖書館聯盟不是統一的或唯一的,可以是共存的多個大型的圖書館聯盟。圖書館聯盟也需要同其它咨詢部門聯網,一些專業服務可以通過這些部門完成。
學習汽車駕駛技術,或其它機器操作方法,甚至學習飛機的駕駛,體會宇航員平時的生活狀態,都可以通過圖書館聯盟的虛擬現實資源與技術來實現。這樣的學習,讓體驗者感受更深刻,效率更高。
要實現理想中的圖書館聯盟愿景,國際化合作、全球圖書館聯動是一個重要前提,而目前的圖書館聯合、合作的趨勢已經顯現。具有大型聯盟性質的OCLC已經與多個聯盟聯合,如與清華大學、方正阿帕比都有了較深的合作,且與我國臺灣圖書館合作由來已久。
圖書館超級聯盟(Superconsortia) 組織也已經浮出水面,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界,聯盟與聯盟之間再組織成為一個更大的聯合體,稱之為聯盟聯合體(Consortia of consortia),又稱為超級聯盟 (Superconsortia)。目前,大學“圖書館聯盟國際聯合體”(ICOLC)正在成長。這是一個由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多個機構和聯盟形成的國際性組織,1997年正式稱為 ICOLC,每年兩次正式會議。ICOLC已經吸納了世界各地約 150個圖書館聯盟。聯合體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服務,且討論協作,諸如電子資源建設,或對圖書館館長、聯盟管理者認為重要的議題舉辦會議。[1]
我們憧憬未來的各圖書館文獻最大限度地數字化,每個圖書館的目錄、索引直至全文都已經數字化,可以隨時在網上查閱。這樣,任何一個問題的各個層次的答案都能被方便查找。
數字化資源是當前圖書館聯盟共建共享的一個重要內容,協調采購和資源分布是圖書館聯盟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內外各個圖書館購買數字化資源的比例不斷增加,數字化的出版商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資源。出版商對作者書稿一律要求交付電子版,意味著新出版的書籍都有數字化原稿。圖書館買到的每一本紙質書本都有電子版。
我國已經建設了一批國家級數字 圖書館:國家數字圖書館、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中共中央黨校數字圖書館等。已經建設10周年的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使全國1005所高校師生受益,并建成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圖書館的框架。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了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收到很大成效。
地方各圖書館也加快了數字化建設和聯盟建設。各省市公共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館建立了地區性的或行業性的聯盟,合作進行數字文獻信息的共建共享。
虛擬現實技術已廣泛地應用在軍事、空間探索、醫學、工業制造、娛樂業、科學計算可視化、教育、藝術創造、建筑設計和考古等領域,在圖書館聯盟對讀者的咨詢中,可以用于技術學習,亦可以用于欣賞特殊風景、建筑、地貌內部的詳細狀況等。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一個有圖像、聲音、化學氣味等的信息空間,讓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口令、手勢等參與到信息處理環境中去,它已不再是單純的數字信息空間,而是一個包容多種信息的多維化的信息空間。
虛擬現實技術在圖書館已有示范應用。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建立了“虛擬現實閱讀站”,閱讀站借助Flash技術與人體手勢識別系統,可以進行虛擬閱讀。在國家圖書館北館,讀者可以不接觸實際書籍,不進書庫,就能看到圖書館整體立體圖像,按照指引進入書庫,以最近的路線找到一本書,進行閱讀。國家圖書館已提供了民國文獻、文津圖書獎、地方志及古代典籍等文獻。
一個值得期待的全新的圖書館聯盟將會出現。因為阮岡納贊為我們描述了這樣的信念:要讓書籍為讀者服務,要為每位讀者找到他們需要的文獻資料,要為每本書找到適合它的讀者,為讀者節省時間。他說圖書館是一個增長的有機體,圖書館聯盟正是阮氏所描述那個有機體。這個有機體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1]周明華,謝春枝.美國大學圖書館聯盟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