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寧夏師范學院 圖書館,寧夏 固原 756000)
館藏文獻的復選與剔除是指圖書館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將長期滯留在書架上,利用率極低,或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文獻,從館藏文獻體系中分離出來,并按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處理。它是藏書選擇補充過程中的繼續,是進行藏書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使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文獻作為記錄知識的載體,其內容的老化使文獻老化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自然規律。圖書館呆滯藏書大量涌現,使得有用文獻與無用文獻混雜,不僅降低了藏書質量,而且影響讀者對藏書的有效利用。[1]因此,為了確保館藏文獻質量,提高館藏文獻利用率,適時對館藏文獻進行復選、剔除,保持館藏文獻活力是十分必要的。
呆滯文獻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藏書空間,造成了許多圖書館“書滿為患”的書庫危機。盡管各圖書館采取了書刊采集、館際協作、推進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藏書數量的增加,緩解了“書庫危機”,但是,進行藏書復選與剔除,仍然是一條十分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徑,只有在入藏新書的同時,剔除一些利用率低、知識已老化的呆滯藏書,并使之經常化、制度化,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并消除書庫危機。
(1)近年來,各高校在改革和發展中,由于合并、升級以及專業的整和,導致圖書館原有一些館藏文獻嚴重不符合現有專業教學與讀者需求,盡管這些藏書仍然有科學價值,但從學校教學體系與讀者利用角度來看,讓這些藏書繼續滯留在圖書館徒然造成圖書館在人力、物力上的浪費。(2)由于書目宣傳不當,采購人員人員素質差異及責任心等問題,或書刊采購經費分配不當,或書商功利性售書等原因,也造成入藏文獻中出現一些不符合教學與讀者需求的文獻或多余復本。
對館藏文獻進行復選與剔除工作,不僅能夠緩和有限的存貯空間和不斷增長的館藏之間的矛盾,增強館藏存貯空間的實用性,而且能夠通過對文獻的鑒別、審查、復選,剔除利用率很低甚至已失去使用價值的文獻,使得留下來的藏書更具有實用價值和科學價值,從而優化館藏文獻結構,改善文獻的收藏質量,縮短讀者查詢資料的時間,加快館藏文獻的流通速度,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和圖書館的服務效率。
把剔除的藏書通過交換、調撥,既可以支援和充實其他圖書館的館藏,使“滯書”變為“活書”,重新發揮它們的作用。同時,通過對館藏文獻進行復選與剔除,找出呆滯書刊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及時修正和調整采編原則、范圍以及有關種類的復本基數等為文獻采購提供信息依據。
(1)完整性原則:在對館藏文獻進行復選與剔除時,必須確保有長期保存價值的文獻以及一些整套、系列文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重點性原則:每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藏書范圍都是圍繞自己特定的讀者對象和本院校專業學科、教學科研的需要以及為重點學科建設提供文獻信息保障,以重點學科文獻的完整收藏形成自己的館藏特色。因此,對藏書復選與剔除應根據本館館藏文獻結構來優化館藏,注重保留本院校重點學科的文獻。
(3)實用性原則:通過對文獻復選與剔除,掌握讀者對館藏文獻的利用情況以及文獻的老化規律,從而根據藏書的利用率及各學科文獻的“半衰期”為館藏文獻提出合理的剔除期限。
(4)價值性原則:有些利用率不高、滯架時間長的文獻并不一定與它的使用價值的大小成正比,盡管其使用頻率不高,但使用價值存在時間卻很長,甚至是永久的,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比如:字典、詞典、辭海等。同時還要注意一些珍貴性、有史料價值書刊的保存。
(5)前瞻性原則:對于不同學科的圖書,在確定其利用價值時,不可根據出版年、書齡和文獻的利用率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要根據其學科屬性來定,對本院校教學科研有潛在使用價值的文獻也要進行保留。
成立館藏文獻資源復選與剔除工作的領導小組,制定館藏文獻復選與剔除實施方案與工作流程,即:對藏書進行復選后,列出剔除清單,然后審批、下架、注銷或調整、出庫,研究決定對剔除文獻的處理辦法,撰寫對藏書復選與剔除的報告,最后進行存檔。
根據館藏文獻資源復選與剔除的原則,我們一般選擇剔除的范圍是:內容陳舊過時或不健康、政治觀點有異議的,印刷質量有問題、內容污損、缺頁的,多次修補再無法繼續使用的,復本量大的,滯架時間長、又失去參考使用價值的,與本館藏書建設大綱不相吻合的等。
(1)經驗判斷法。就是復選人員根據日常對文獻管理的經驗,依據文獻的外觀、價值、讀者對文獻利用的取向、復本率的需求和各種文獻平時的借閱頻率等感性認識,根據個人經驗決定館藏文獻取舍的方法。應綜合圖書館員或專家等的評判意見和計算機系統統計出來的客觀數據。
(2)滯架時限法。以文獻在兩次流通之間滯留在書架上未被使用的時間長度,即滯架時限來確定藏書去留的方法。此種方法是確定“呆滯書刊”的有效方法,但其前提是,必須有完整的文獻借閱記錄供參考。
(3)出版年代法。文獻半衰期理論揭示,文獻的使用價值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館藏文獻資源的剔除應同文獻老化的速度相一致才能保證館藏文獻資源具有活力,并反映知識的老化與轉化規律。因此,凡是出版時間超過一定年限的一般文獻應從館藏文獻中剔除。
(4)半衰期測定法。文獻的利用衰變與文獻增長有密切關系,不同學科的文獻有不同的半衰期。剔除前應確定各學科文獻不同的有效時間,然后根據文獻半衰期規律確定各類藏書的取舍。
(5)用戶評議法。主要通過對讀者訪問、交流或表格調查等方法,了解用戶對文獻資源建設的評議與建議。然后根據用戶的建議確定文獻剔除的主要方向和幅度。
對館藏文獻經過復選而剔除的書刊,一般采取的處理辦法有:根據需要和其他館進行交換、調撥,折價處理,報廢或儲存(建立密集書庫)等。作為高校圖書館,為了保障文獻資料的有利補充和珍藏,建立密集書庫是首選。密集書庫的建立,可以避免讀者需求已經剔除的圖書時,而圖書館無法滿足的矛盾,節約了一線藏書空間,避免因重復收藏和分散管理而造成的浪費,確保了完整無缺地保存具有潛在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文獻,亦為讀者的特殊需求提供了文獻保障。
[1]吳彥華.對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剔舊工作的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