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媛 時意晴

風華正茂的女孩,遇到這樣的奇癥,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在最美好的時光,卻被雨打風摧,就要急急凋謝了
每天都在創造生命的奇跡
心,是生命之源。佛學家說,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傳統中醫的理論認為,心屬火,主血脈,主神志。只有守護好心靈之火,才能使生命之樹長青。
如果心火滅了,誰能拯救岌岌可危的生命?世上卻有一類人,能用奇跡點燃心靈之火,這類神奇人物,就是技藝非凡的醫者。
醫者,救死扶傷,妙手回春。醫者,每天都在創造生命的奇跡。
不久前,本刊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徐東,從這位國內知名的心臟科專家那里,我們聽到了很多故事,也觸發了很多感慨。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以高超的技藝為眾多病人分憂解難,以創新的模式推動國內醫學事業蓬勃發展,這樣的醫者,就是用自己的雙手來締造生命奇跡之人。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一天,一個普通的湖南女孩慕名來到了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她家境寒微,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好不容易供養她念書并拿到了大學文憑,美好人生剛剛要展開的時候,她卻患上重病導致偏癱。一家人承受的打擊可想而知。憂苦的一家人慕名來到宣武醫院后,首先去神經內科檢查,反復檢查的結果卻顯示,病根并不在大腦,而在心臟。原來,這個女孩的心臟得了一種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也就是說,在心臟瓣膜上長了細菌,細菌栓子脫落到腦子的時候就會導致偏癱,如果炎癥再擴散的話,接下來還會導致失明,甚至威脅生命。
風華正茂的女孩,遇到這樣的奇癥,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在最美好的時光,卻被雨打風摧,就要急急凋謝了。
真正的醫者,從來都不是麻木不仁的。真正的醫者,心有大愛。
真正的醫者,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所以,當徐東醫生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十分關切。怎樣做,才能挽救病人?怎樣做,對病人最有益?
徐東主任經過診斷認為,這個女孩的心臟瓣膜已經被細菌侵入,瓣膜上充滿細菌栓子,隨時可能脫落,沒有辦法保留了,應該全部切掉。所以,需要給病人換一個心臟瓣膜。如果給病人換了個機械瓣膜,理論上可以用一輩子,但她從此就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力,不能生育了。
徐東主任經過反復考量,認為這個湖南女孩還年輕,整個人生才剛剛起步,如果不能生育的話,必然就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于是,徐東醫生決定給她換一個生物瓣膜。生物瓣膜不同于機械瓣膜,不會影響一個女人的生育能力,但只能用20年。不過20年后,病人可以再做一次手術。
作為國內知名的心臟科專家,已經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所屬大血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的徐東,是國內出了名的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經他主刀的心臟手術已經有幾千余例,不管是多么危險的手術,徐東醫生總能沉著應對,舉重若輕。這一次,也不例外。經過驚險又漫長的手術后,這位湖南女孩的心臟瓣膜被成功切除并換上了生物瓣膜。她的生命保住了。
為什么要給病人換生物瓣膜?因為在徐東看來,“每個人都有享受完美人生的權利”。徐東對這位重獲新生的湖南女孩說,我給你20年的時間,談戀愛,結婚,生孩子。20年以后你再回來找我,我給你做第二次手術,“我讓你的人生更完美”。
“我讓你的人生完美”,這就是一個醫生對病人所作的承諾。
醫者的內心深處,藏著以人為本的大愛,珍視生命,尊重生命。于是,生命的奇跡就這樣發生了,病人的心靈之火被再次點燃。手術后,這個湖南女孩的病情恢復得非常好,偏癱癥也很快好了。
“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僅要治病,而且你要對她日后的人生道路要有所考慮。因為她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社會屬性的人。如果我給她換了機械瓣,她和她的家人雖然沒什么好說的,但是她的生命就有了很大的遺憾。所以,醫生要謹慎決策。我想,生命的奇跡在這里,醫生的成就感也在這里。”憶起這個小故事的時候,徐東醫師用既平和又認真的語氣給記者講述了他的理念和感受。
這只是徐東醫生24年從醫經歷中的一個小故事而已。對一位病人來說,生命就是全部,一次生命奇跡的締造,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對一位醫生來說,生命的奇跡,卻每天都在上演。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只有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醫學技藝,才能使醫生擁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本領。
徐東1983年考入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在校期間由于表現突出,于1987~1988年由學校選派在北京協和醫院畢業實習一年。他于1988年畢業后憑借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心臟外科工作,師從國內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夏求明、陳子道教授,期間完成了碩士學位的攻讀。1995年初徐東醫生由前國家教委選派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醫學院查爾斯王子醫院攻讀醫學博士學位。他于1999年7月學成回國,1999~2002年期間就職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任副主任醫師。2002年調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外科,任主任醫師。2008年宣武醫院心臟中心成立,徐東被醫院任命為該中心主任。
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宣武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徐東醫生不但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心血管外科研究領域已收獲了很多成果,在醫學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他的研究方向涉及人類大血管瘤病因學研究、缺血性心臟病的綜合防治研究、房顫的微創外科射頻消融治療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在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研究、食道超聲在先心病介入治療中作用研究、冠狀動脈橋血管病變的CT評價和危險因素分析、頸動脈狹窄同期行冠脈搭橋術中腦保護研究、心腦血管疾病一致性及綜合干預研究等方面。徐東承擔過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主編及參與編寫了多部專業書籍及教材,在核心刊物上累計發表論文40余篇。
醫學領域的研究創新與突破,體現在臨床領域,則是一個又一個鮮活又感人的治病救人的故事。
早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心臟外科工作期間,徐東作為主要成員就參與了國內最早的心臟移植工作。那一天,是1992年4月26日,師生們為一例擴張性心肌病末期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在手術臺前,夏教授為34歲的楊玉民打開胸腔,取出比正常人大3倍的病變心臟。隨后,從供心的保護到供心修剪,每一步都進行得有條不紊。一個半小時過去,移植手術順利結束,病人起死回生!
截至2011年4月26日,楊玉民迎來了術后第19個生日,他創下了國內及東南亞地區心臟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生存質量最高的典型病例。手術后的楊玉民,工作生活與常人無異,親自扛米面都沒事兒。參與了這場手術的徐東,也為此感到驕傲。此后,在醫學實踐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的徐東,漸漸成為手術臺上的靈魂人物,打響了一場又一場無聲的戰役,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2004年5月,又一個醫學史上的奇跡誕生了。當時有一位60歲老人病重入院,急需心臟移植。但根據一般的醫學常識,60歲以上年齡人的心臟移植有很大的挑戰性。對此,作為主刀醫生的徐東,在醫院醫務部門的領導下,經過充分論證和準備,冷靜地走上了手術臺,圓滿完成了手術任務。這場手術,打破了國內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年齡極限,為國內晚期重癥心衰的外科治療做出了成功探索。
“醫生要看到人本身,而不僅僅是疾病。醫生的任務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給人以生存的自信。”回憶幾十年的從醫經歷,徐東頗為誠懇地對記者說,醫生不能冷漠,醫生的眼界要高,要處處為病人著想。“當你接手了一個病人以后,他能健康地出院,能夠回歸家庭社會,他給你講述他的病愈后的生活工作的事情,你真的會覺得這是很欣慰的事情。如果你治愈的是一個小孩子或年輕人,他慢慢成長,再告訴你他上大學了,或者他結婚了,這時,醫生的成就感會油然而生。有的病人經過二十幾年了還記得你,真可謂友誼地久天長。你會感覺到這種情誼是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不能替代的。他和你擁抱一下,或者握握手都會讓你充滿職業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