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28日文章,原題:共產主義英雄以黨的人性面孔重新獲得新生 共產黨已啟動一場高調的宣傳活動以紀念50年前犧牲的一位偶像,這場活動被視為填補社會道德真空的努力。中共強大的宣傳機構中宣部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起“踐行雷鋒精神”活動。
雷鋒,一名解放軍士兵,1962年死于一場事故后成為無私奉獻的象征,在全中國獲得聲譽。下周一是中國內地的“學雷鋒日”。作為雷鋒犧牲5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媒體出版了關于這個年輕英雄生平事跡的文章和書籍。很多活動努力塑造雷鋒更加人性的一面。
媒體報道不僅把焦點放在他所做的好事上,還努力向人們呈現出一個真實的雷鋒:喜愛跳舞、照相和寫詩歌的一個普通年輕人。“我們想讓雷鋒看起來更像一個真實的人而不僅僅是個英雄”,雷鋒著作的出版商說,該書的內容包括了雷鋒在20世紀50年代與其女友的通信,這在早期宣傳活動中可是禁區。
有人說雷鋒本來是個好人,但被宣傳得過了頭,“一旦文革期間的宣傳變成笑話,人們就不再相信雷鋒的故事了。宣傳機構需要尋找說服人民的新方法。”共產黨官員也表示贊同:社會價值觀已變得更加多元化,說服民眾學習一個道德偶像是相當困難的事。中宣部一名官員說:“年輕時,我們被動地向雷鋒學習……現在,我們僅僅想告訴公眾雷鋒是個好人,每個社會都應歡迎他這樣的好人。”(作者基思·翟,陳一譯)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28日文章,原題:不讓雷鋒叔叔沒戶口 重建道德,中共高調學雷鋒 經過文革的沖擊,雷鋒的形象開始褪色。改革開放后,官方也多次高調號召全社會繼續學雷鋒。但市場經濟大潮的興起讓官方“學雷鋒”的號召顯得蒼白無力,每年3月學校和單位組織的學雷鋒活動也往往流于形式,被戲稱為“雷鋒叔叔沒戶口,3月來了4月走”。一些人甚至說,雷鋒甘做“螺絲釘”的精神在市場化條件下已過時。
今年2月下旬以來,雷鋒的名字再度在官方主流媒體中頻繁出現,中共宣傳部門突然再度拔高學習雷鋒的調門。但有分析人士指出,雷鋒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改革開放后官方發起的學雷鋒號召都收效甚微,這次重舉學雷鋒旗幟,恐怕也達不到“激發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熱情”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分配不公、特權橫行的社會背景下,大多數官員首先就不可能去學雷鋒,要求民眾學雷鋒自然也不大現實。▲(作者于澤遠)
環球時報2012-02-29